只不过现在的问题是,新中运作为前线干杂活的运输机,又怎么可能如同c-17一样只管把东西运输到位之后就空载起飞,作为一款中型战术运输机,在返程的时候运载一些货物、伤员之类的也再正常不过,因而中运在返程的时候肯定不可能是空载,那么这时候美帝yc-15先驱作用就显示出来了。
yc-15就要求在前线野战机场中,返程的时候还必须要带上12吨的载荷实现670米短距离起降,而这一点肯定是美帝经过多年经验总结而来,数据肯定也不会是胡编乱造,这就肯定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同样,新中运若是在返程的时候也带上12吨的载荷,那就是至少82吨的起飞重量,按照044的推重比计算,这就要求动力系统能够提供36吨的推力,而36吨的推力分摊到每台发动机上就需要压榨出9吨的最大推力。
相反的,此时若是还延续之前的31吨最大总推力计算,飞机的推重比就只能达到037,而这样的推重比则显然是不可能保证新中运在670米的野战机场实现短距离起飞。
第830章 艰难的抉择(中)
杨辉没有猜错,德国那边很快就还是反应过来了,他们也清楚这次要研制的是一款中型前线战术运输机,也就提出了要听听看这第二个方案到底又是什么情况。
带着神秘地微笑,杨辉这便祭出了第二个杀招:“那么现在就是方案2,按照我们的计算,要想实现野战机场中载重12吨的货物短距离起飞返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更加强劲的动力,cg-2000发动机78吨的推力在这个时候就有些不太不够用了,我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必须要有四台最大推力至少9吨的涡扇发动机才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一听这是要对发动机的推力加码,德国人最先反应过来的却又和杨辉所设想的有些不一样了,这尼玛德国佬也确实有点儿意思,别的先不说,那现在直接就有现成的发动机可用啊!
德国队中马上就有人跳了出来,几乎是忙不迭的就要献宝:“单台推力至少9吨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这东西就好说啊!我们tu公司就有这样一款成熟的发动机在生产当中,并且全系列已经交付1000台,到时候稍微针对新中运做一些适应性的改进就行了。”
这话确实让人有些懵,咱剧本中好像德国人现在应该还不知道有cg-2000-2这款增推型的发动机啊,它丫哪里来的自信说手头有一款成熟的发动机,而且还是种生那产交付1000台,整个cg-2000发动机到现在也才刚交付使用没有多久,也仅仅是刚突破三位数的生产数量,哪来的1000台。
眼看杨辉这时候都还没有反应过来,一旁的金琴科总师小声地提醒:“旗下的tu公司参与到了v-2500涡扇发动机项目中,其中的v-2500-d5发动机原本是89年为d90飞机研制的一款97dan(10吨级)发动机,现在它确实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开发工作,不过这款d5改进型绝对是没有大规模地投入到使用当中,他们所谓的1000台发动机交付现在应该也不可能,最多也就是整个v-2500系列的发动机最近突破了1000台的订单而已。”
这果然就是老司机了,这才刚进入到民航飞机研制领域几年不到,就对这些民航发动机已经算是了如指掌,而这次要不是金琴科的提醒,杨辉还真就忘记了这tu公司确实在v-2500发动机的研制当中投资了14亿美元,因而才拿到这系列发动机124%的股份,所以现在tu公司要说他们有一款合适的发动机还真不算吹牛。
那么这时候杨辉就有些尴尬了,尼玛这德国佬是脑袋里面进水了吗?放着他们占据了40%股份的cg-2000系列不用,去用v-2500系列的发动机,况且这cg-2000系列的发动机在tu公司也有一条生产线,这可就要比v-2500仅仅在英国德比的一条生产线好了太多。
现在整个欧洲的风气不是说好了都是最注重大型项目对本国的经济拉动,注重能够给本国创造多少生产岗位,能够……
杨辉心里面也各种草泥马,却又是忘记了这时候的tu公司是真的不知道cg-2000发动机还有增推力计划,毕竟德国佬之前在开发cg-2000的时候就已经用上了他们能拿出的最先进的技术,这也才十年不到的时间,就要说对cg-2000增退到9吨多。
别的不说,至少现在的德国佬还没有能力在对发动机的低压系统不做大改动的前提下,却又可以实现如此大幅度的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