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页

但这毕竟是六七十年代的技术,其导引头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测试中7721的命中精度无法达到设计指标要求,而且模仿“宝石路”i的设计在八十年代末期已经开始落后,所以官方说法则是这款炸弹仅仅是起到技术探索和设计队伍的锻炼作用,7721最终没有定型装备。

上一位面在7721工程之后也确实没有了下文,经过了中间近十年时间的断档之后,直到96年的危机之后军队又重新开始拾起各种武备项目,精确制导炸弹再次被重视起来,于是又在97年开始了对随着苏27一起来华的俄罗斯kab-500l激光制导炸弹的仿制工作,7721是美系的激光制导炸弹,而97年仿制的俄罗斯kab-500l又是苏制路线,两种炸弹除了原理相同之外各方面的设计都是大相径庭。

所以,上一位面花费近十年时间,用大量精力和代价仿制7721所积累的经验和锻炼的科研队伍,早在这中间十年的断档中没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上一位面那样的选择确实是有很多基于现实的考虑,一方面是7721在技术上确实落后,另一方面则是当时共和国没有对这东西的迫切需要,于是就断了这条路。

但现在这一位面不同了,7721在85年进行首次投弹打靶测试,后续又经过几年时间的各种测试之后才最终下马,因此在下马的时候已经比较接近歼18项目的开始,而歼18则明确提出要以精确制导炸弹为主要的对地攻击手段,于是刚刚下马不久的7721项目又被捡起来。

而这时候的要求就不同了,首先是要在7721的基础上对导引头进行大规模改进,要求新导引头能够达到二代激光制导炸弹的水准,到现在的93年虽然依旧还没有完成新一代导引头最后的研发定型工作,但至少在技术上得到了延续和传承,科研设计队伍还能够继续维持,资金上也有军队和中航西南这边从歼18项目中拿出一小部分来支持,因此还算是过得去。

而这次对机载激光瞄准系统的测试中,使用的还是那边提供的几枚当年7721项目的样弹,炸弹各方面都还算保养的不错,稍微测试翻修一下就能够投入测试,反正这次测试的又不是制导炸弹,而是在测试激光制导系统,因而对炸弹的精度要求不高,7721也可以接受。

现在,一枚样弹就被挂到了运七的机翼下,正在往杨辉所在的预定靶场飞来。

第782章 一发命中

测试打靶工作算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首先在地面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看起来高大上的靶标,就是在空旷的泥地靶场建造一个简单的水泥石台,模仿了一栋水泥建筑而已,其它的就实在是不能再多了,但就是这种简单的测试靶,却最大限度地模仿了现代航空兵在对地攻击中最常见的目标,自然也就能够起到最好的测试作用。

远处慢吞吞飞来的运七飞机,巨大的螺旋桨搅动着前一刻还算平静地气流,眼看飞机已经越来越接近靶场上空,此时机上的工作人员也进入了最后的准备和忙碌,设计中的整套光电瞄准系统是用在歼18上面,而歼18全程都是飞行员一个人操作完成对地攻击任务,这就要求整套系统拥有很高的自动化水准。

因此,这次测试中一系列的地面目标搜索、激光指示、炸弹投放都是一个人完成,这也是整套系统在设计中的一个硬性指标:人机交互和自动化。

运七上面安装的机载雷达并不具地形测绘能力,因此在激光瞄准系统执行对地攻击的时候就没法通过雷达测绘出的地图来获得地面的实时影像,而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光电瞄准系统的另外一个强大的功能,红外导航系统上集成的地形跟踪雷达和前视红外传感器介入工作。

这个时候它们的作用就不是提供飞行导航,而是利用强大的红外搜索呈像功能,以此快速地测绘出地面的不同热源所构成的热红外影像,再通过系统的快速处理之后,就是可以供飞行员参考使用的地面红外数据。

此时得到的图像其实就已经包含有地面水泥石台的红外影像,操作员连续对显示器上显示的水泥石台所在位置进行调整,上、下、左、右调整都可以,反正就是尽可能的让水泥石台显示在显示器的中间位置,根据任务需要还可以进行图形放大处理。

通过一段简单地处理程序之后,显示器出现的影像就是最清晰、合适的地面水泥石台,再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激光瞄准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