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页

继续往下面翻看,接着是一些对近距离耦合鸭式气动布局和侧板技术结合之后的理论分析,虽然没有什么好看的,杨辉知道国内压根就没有近距离耦合的鸭式气动布局飞机,但是看到那诱人的数据依然是抵挡不了诱惑。

将侧板和鸭式气动布局部分的细节看完,随后是一个小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理论上的结论,即侧板技术适合和近距离耦合鸭式气动布局结合。而归根到最后,原因还是在于侧板技术只要有很强的翼面涡流经过,就可以发挥它的强大作用。换个说法,和侧板技术配合的不是鸭式气动布局,而是鸭式气动布局产生的涡流。

原来侧板是和主翼上的涡流在进行配合,近耦鸭式布局只是一个产生涡流的发生器而已。

看来这是说的最深入、最直白的解释,杨辉突然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似乎又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能产生机翼前缘脱体涡的并不只是鸭式气动布局这一种,还有另外的一种主流气动布局。

第246章 柳暗花明

鸭式气动布局飞机好吗?

这个问题只要是个有些见识的航空爱好者,那都会毫不犹豫的给出答案:“当然好,这东西实在是太牛逼了,碉堡了啊。”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在战斗机中没有全面进入鸭式气动布局化,有些飞机依然是常规布局?

嗯……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原因自然是……是……

“我知道了,原因是飞机的发源地,世界航空工业最牛逼、最皿煮、最滋油的美帝就没有将鸭式气动布局战斗机投入定型。”

这就是原因所在了,我大美帝就没有玩这种鸭式气动布局飞机。

在航空工业最发达的美国,没有使用鸭式气动布局的战斗机,这确实有些令人不解,但这也是有原因的,美帝点开了另外一条主流科技树。

没错,不就是产生能流经主翼前缘的脱体涡流吗?这个简单啊,我们也会。我有边条翼,同样可以达到近距离耦合鸭式气动布局的作用。

在六十年代,空气动力学发现能量较大的机翼前缘托体涡流可以增升,强化机动。

于是空气动力设计师就开始研究能产生前缘脱体涡流的技术,由此就产生了两大技术分支:边条翼、近距离耦合鸭式气动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