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电力行业始终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停歇,作为“先行官”的电力产业发展就不能停,在这个过程中无疑需要大量人才的补充,那些能够领导电厂成功“达标”的厂长,也无疑都是极其出色的管理人才,这正是整个行业需要的,无形之间,通过“达标”的这层历练、选拔,成为了基层厂长晋升的捷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厂长的心腹们在将来自然也能得到不错的发展。

这条众所周知的捷径,举世皆知,因此必定是非常非常艰难的。

周一晨,张逸夫便召来了他的“张家军”,共同研究策略。

首先,他们要翻阅足够的资料,搞清楚这个标准到底有多难。即便是三个人共同努力,也足足用了两个小时才搞明白了这件事,当然,张逸夫两分钟就搞明白了,其它时间都在思考就是了。

这第一重难,便是出身。

并不是所有电厂都可以申请达标的,有一系列的硬标准,比如电厂单机容量必须高于10万kw,一年内不允许发生重大事故,施工期不得发生3人以上死亡事故等等。单是这一条,便可刷下全国近半数的小电厂、事故多发电厂。

第二重难,在设计施工。

达标考核中,对电厂的每个设备,每个技术细节都有极高的要求,有些电厂也许出身不错,满足条件,但在先天设计施工上有所欠缺,有诸多细节与标准相去甚远,想要申请达标的话,先要重新规划一番,再自行施工技术改造几年,才有希望通过考核。由于这个过程只是改良自我,并没有实际提高多少产量,上级恐很难拨下如此之多的经费、人力、物力来大动干戈满足一个小小电厂的愿望。

因此,那些设计不够完善的电厂,在电网组织统一技术改造之前,也是没有达标资本的。

第三重难,是硬技术关。

由于达标标准过于苛刻,对很多参数的要求实际上已经完全超越基层电厂的技术能力了。比如供电煤耗这种复杂玄妙的东西,有些人在电厂干一辈子都未必分得清发电煤耗与供电煤耗的关系。煤耗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指标,以往不一定太注意,毕竟煤都是国家的又不是自己的。但想达标却要面对高标准,煤耗超了就是就要扣分。而对工厂的人来说,降低供电煤耗实在是天大的难事,而且机组大多已使用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设备老化效率下降根本就是难以避免的事。可在达标面前,没有理由。

拿冀北电厂来说,也许段有为在这方面可以做点什么,但依邱凌的能力,实在有些拔高了。

这再次诠释了牛大猛哭天喊地求大学生的原因所在。

最后一重难,就是运气了。

也许你99的地方都达到标准了,但偏偏没有做好“管道间距”,几个车间都因为这一点而猛扣分,失败。

也许你100达到标准了,但考核验收之前恰好一个值班员操作失误,机组跳闸,停机个把小时,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