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去吧,魏延

“哪里话,不是送行酒,是交心酒,请。”诸葛亮笑着举杯一饮而尽。

“这是什么意思?”魏延不解。

诸葛亮摇扇叹息道:“文长啊,你我共同辅佐先帝,也有二十多年了。先帝驾崩,托你我重任,但十年来我们各忙其事,生分了许多,北伐之事难以齐心,才有今日之祸啊。”

“总而言之,是我输了,我魏延计不如人,只有一死!”魏延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

诸葛亮闻言皱起了眉头:“你怎么能想到死呢?文长,你对我到底有何仇恨?”

魏延看了看诸葛亮,叹道:“其实我对你并无仇恨,相反我们志同道合,都力主北伐,兴复大汉。

只是我反对你进军一味求稳,白白错过了许多大好时机。须知曹魏地广城多,兵马钱粮数倍于我,如果只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敢放手一搏,旷日持久,何日可得中原?曹魏耗的起,我们耗不起啊!

想我军数次北伐,都徒劳无功。我感慨日月蹉跎,老将临至,而功业未建,壮志难酬,届时九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见先帝?”魏延说着说着竟不禁眼中有了泪水。

诸葛亮听完也感动地落泪,说道:“文长言之有理,但不是我不懂兵略,是我肩负大汉重任,不敢轻易冒险。

我也知兵法有云兵者诡道,须正奇相合。只是兵法还说过,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善于用兵的人,首先需要先立于不败之地,再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敌人无可乘之机,我们防守以待;

敌人有可乘之机,我们再出奇攻取。

我屡次稳扎稳打,就是这个缘故。魏是大国,良将众多,与高手过招,彼此都在等待对方的过失,稍有不慎,满盘皆输。所以不是我不愿出奇制胜,而是实无良机。我军如此,虽难以速胜,却也不止于速败,只能徐徐进取,等候时机。”

魏延若有所思地低下了头。

诸葛亮继续说道:“所以说,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战前经历了周密的分析、比较、策划,认为占据了更多有利的条件,战则必胜,之后才交战。而打败仗的部队总是思虑不周,认为有机可趁就先交战,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

昔日我不纳你子午谷之计,便是我通盘考虑后,觉得我军胜算不高,有覆灭之忧。

只是你一直不信,此次又轻敌冒进,才有此败啊。

兵法云,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忿速可侮。为将

者,如果不修身养性,耐不住性子,只知斗狠求险,则迟早为他人算计,昔日云长、翼德都因此短取败。希望文长经此一役,吸取教训,潜心研究致胜之道,继续扛起北伐的大旗!”

魏延听到诸葛亮有意赦免,羞愧难当,伏在地上长跪不起。

诸葛亮见状忙离座扶起魏延,笑着说:“我也有过错。我平生谨慎,不敢用险,而魏军也知我用兵,屡屡因此制我。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的确也因此错过了不少良机。

但是自从我在五丈原差点患病殒命,病好后更懂兵贵权变的道理。如果一味求稳不变,怕是会被魏军牢牢制住,失去先机,北伐大业怕是真的无望了。

所以数月来,我一改前行,诱仲达,夺洛阳,多用诡诈险计,竟也取得不小成功。由此可见,用兵之道,也不可因循守旧,适当冒险,也有裨益。”

诸葛亮故意顿了顿,话锋一转地说:“此次洛阳

虽然危急,但绝不可弃。与魏军决战,是千载良机。只是就算我们想坚守,就怕援军未至而魏军突临,所以想拖延敌军坚守待援。至于如何拖缓敌军,我思来想去,只有一计甚妥.......”诸葛亮说完闭口不言,微笑着看着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