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佛教虽然说是咱们挺不屑的阿三那边搞的,不过整体设计不错。
可是有明一代,佛教可不如唐宋昌盛。原因
就一个: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和尚出身。
堡垒都是内部攻破的。
这位和尚皇帝,深知寺庙底细。所以搞了个反戈一击,一辈子可没少杀和尚,毁寺庙。最高潮的时候,几次打算彻底清除这个教派。亏得许多人劝说,才让这皇帝最终息了这念头,佛教才得以继续流传。
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饶。这位朱太祖给和尚尼姑下令“民家女子年未及四十者,不许为尼姑女冠”,“民年二十以上者,不许为僧”。
什么意思?就是女子不到四十岁,不能出家为尼。男子二十以下才能出家,过了二十就得还俗。为什么这么苛刻?就是朱太祖对妙龄女尼和壮年和尚,表示极度不信任。认为这些人根本守不住清规戒律。
虽然后来要求宽泛了些,可是可以这样说,明朝和尚活得很累。
中国的宗教,一直是世俗权力的附庸,没有西方宗教那样上位的机会。当权者让你兴你就兴,让你亡你就亡。
任你把自己的神吹嘘得再厉害,不屈从世俗权力也不行。想想后世另一位太祖破四旧,干脆彻底灭佛几十年。真是诸神辟易,任凭你什么活了多少亿亿劫的佛主,也都溜一边挨批斗去了。想一想也挺可怜。
佛教虽然起于印度,可是印度自己不待见这个教派,本国没几个信徒。所以佛教在印度混不下去,开始转战国外。
别说,还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传到中国后,很快玩得风生水起。原因其实很简单,咱们中国人进行了改良。适合忽悠的,就留着。不适合的,就抛弃。最后弄了个中国版的佛教来。这和原版的早大相径庭,面目全非了。估计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也认不出来这是自己创造的了,这几乎就变成了本土化的东
西。
李易也在显通寺几年,说起来,显通寺待他不薄。可是不耽误他对佛教的芥蒂。
李易的第一个芥蒂是佛教的言行不一。
佛教说的是众生平等,行的是等级森严。唯一好处是每个入门的都可以升级。
按李易的理解:沙弥就是小学生级别;沙门就是中学生级别;和尚就是大学生级别;罗汉是学士;菩萨是硕士;佛是博士。佛祖当然是博士后了。
而且你有实力,随时还可以越级升级。比如实力比较强,坏事做多了,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可就有了捷径。所以佛教等级制度,赢得了很多人喜欢。但是李易不喜欢。
李易对佛教的第二个芥蒂是贪财。
寺庙为了敛财,评价一个人功果高低,不是按善心善行,而是按捐款多少。这可太可怕了。李易对上海的显通寺分院,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不许
巧立名目,主动敛财。
现在他琢磨,能不能进行更细致的规范后,把佛教引入北方呢?
比如,五十岁以内,不允许出家,但是可以学习佛法。必须过了这个年龄,才可以正式成为和尚。这样就避免了许多尴尬事。
太监割了烦恼根,还要和其他宫女挨挨擦擦,弄个假凤虚凰的对食呢。年轻力壮,血气方刚的和尚,就能靠念经成为大德高僧,没了性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