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确有几位比郑氏辈分大的长辈,离开河阳的时候,他们千求万愿郑氏才同意带上他们,因为辈分大的人往往年纪也大,等闲谁愿意在避灾路上带老人呢?
没想到,来了宣州还不满一整年,这些人吃饱喝好,栏里有了几头猪院里飞着几只鸡,就忘了是谁千里迢迢带他们离开战乱的中心,到了年节上,竟有了倚老卖老的架势,谁叫韩佸一家人看起来特别好欺负呢?
骑在马上,远远看到庄子里三三两两浮动在暗夜里的灯火,背景是墨绿的敬亭山,韩佸觉得自己不介意给那些胆儿肥的人点颜色看看。
韩佸扶着郑氏走进韩家正房的时候,韩愈正拿着一卷书坐在客厅的地茵上,这让韩佸有些意外。
依照韩愈的刻苦程度,这时候他应该已经在书房里燃完了一盏油灯才对。
不过看到韩愈,郑氏脸上的疲惫确实消下去了一些就是了。
一家人在一起的感觉,大概就是郑氏眼眸里倦意掩不住的关爱的温暖,就是韩愈入夜后在客厅里形影孑立的等待时的担忧。
韩佸和韩愈很快被各自别郑氏赶到书房去了,韩家现在急需一个进士以便从新走回社会的上层。
韩佸坐在书房里宣十六为他特制的胡椅上,心思慢慢的走远。
本来,韩佸的祖辈们都有官职在身,韩家可以免税免役,但是因为他们离开来老家河阳来到了并不是户籍所在地的宣城居住,就成了寄庄户。
按照唐例,寄庄户也有科举考试的资格,但是不论出身都必须缴足税款。
韩佸在宣十六的食肆、木工坊和造纸坊里都有份例,再加上去年风调雨顺,庄子里的谷粮也颇丰,现下的税收虽然重,但是也不会给韩家庄造成过大的困扰。
唯让韩佸忧心的,是现任宣州刺史的态度。
被郑氏掬在书房里将近半年,韩佸对唐朝的科举制度也算是有所了解。唐朝的科举考试种类繁多,能有个几十种,但是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要紧,“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的虽然是宋以后的事情了,但唐朝的情况其实也差不了多少,明经易考,中者却很难能做到高位。
韩愈要考的,肯定是进士科无疑了。
进士科又称礼部试,和韩佸印象中三年一考、每次录取百余人不同,礼部试每年春天都举行,也成为春闱,每次录取二十人左右。
每年只取二十与人的礼部试当然不是谁都可以去考的,参加礼部试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家中长辈为官恩荫子辈为学馆生员,不过安史之乱以后,国子监荒废已久,并不是个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