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为何不直接对准面前的敌军大阵,直接三轮过将其打崩,这样不是更好么?
他想了想,豁然开朗:如果对方没有放出大量热气球,那么己方必然拿着这玩意去射对面的敌阵,不过敌军有大量盾牌,甚至还有楯车,恐怕这种直射的兵器,发挥不了最大威力。
“敌袭,敌袭!西侧大量敌骑正在接近,接近我军左翼!!”
瞭望车上传来急促的呼喊声,打破了封德彝的沉思,示警的号角声随后响起,众将向西望去,只见己方大阵左翼,西侧数里外出现大量敌军骑兵,正在向己方快速接近。
对此,大家并未慌张。
之前,瞭望手就发现西侧树林里有大量飞鸟惊起,这就意味着树林中可能藏着大量兵马,如今对方冲出来,已经无法达到奇兵的效果。
左军侧翼“发射阵地”,一枚枚“流星火雨”已经放在架子上,士兵们手持火把,默默看着前方正在逼近的敌骑,几名老兵将左手紧握成拳向前探,随后竖起左手大拇指。
他们各自眯着一只眼,用另一只眼透过那大拇指,以“拇指测距法”估算着前方逼近的敌军,这方法是他们自己琢磨出来的,简单有效。
不知过了多久,几名老兵几乎是同时大喊起来“到了!”
号角声起,士兵们赶紧用火把去点燃“流星火雨”尾部的火捻,片刻之后浓烟大作,笼罩地面,无数火光从烟雾中斜着窜向天空,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向着疾驰而来的骑兵集群飞去。
流星火雨是一种威力很大的火药兵器,当年山南周军就是借此快速攻破武关道,突入关中,并且一战就把隋军主力摧毁,缺点就是要消耗大量火药,并且射程固定、落地范围有局限。
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山南荆襄地区大量火药,所以此时的宇文军无法重现当年那壮观的“流星火雨”,因为这种武器的数量不算太多,所以无法在此次决战中用来进攻敌军本阵。
但用来对付战场西侧可能出现的敌军骑兵,倒是不错的选择。
只要流星火雨落到正在冲锋的骑兵群中,就能炸得那些战马惊慌失措,冲锋势头被打断,乱成一团,然后己方骑兵再出击,就能轻而易举将其击退。
无数士兵,怀着激动的心情,看着那流星火雨落向地面,随即绽放的大量火光和浓烟,将呼啸而来的敌骑笼罩。
如潮的欢呼声随后爆发。
。。。。。。
北风吹拂,带来了刺鼻的硝烟味,尉迟勤觉得鼻子有些不适,看着北面那些绝大部分无人驾驭的马群消失在天火之中,他惊叹过后是冷笑:
“流星火雨就这么点?你们对付杨坚时,是不是把往后数年的火药都用光了?”
回顾左右,披坚执锐的骑兵们正紧紧相随,而前方,就是敌军侧翼,其本阵旗海之中,想来那面“宇文”大旗会格外耀武扬威。
尉迟勤远远看见邺城内飞出许多“飞空袋”,知道这些“飞空袋”承载着破敌希望,然而随后却看见这些“飞空袋”消失在半空中绽放的火光之中,现在,只有靠他这支骑兵才能克敌制胜了。
许昌之败,邺城危在旦夕,驻军蒲津的尉迟勤,得知敌军快速渡河之后,当机立断带着骑兵东进,走滏口陉翻越太行山增援邺城。
如今终于赶上了决战,他要以奇兵的姿态进入战场。
然而领兵进入战场西侧树林埋伏时,无可避免会惊起林中飞鸟,敌军如果够聪明,应该会有所防范。
一般的敌人,会调兵防御侧翼,尉迟勤知道届时自己就无法出其不意,但敌人若是宇文明兄弟俩,却未必会这样,因为对方喜欢用奇怪的兵器来“守株待兔”。
尉迟惇和尉迟顺,大概就是因为这样才接连吃了大亏,尉迟勤如是想,所以他要“将计就计”。
那么,对方会使出何种奇怪兵器呢?
譬如曾经用过的“一窝蜂”,譬如宛若天火降临的“流星火雨”。
当年,宇文亮父子率军快速突破武关道,又在长安附近击破隋军主力,据说靠的是一种名为“流星火雨”的兵器,对此,尉迟勤谨记在心。
所以,他命十余名死士领着大量备马先发动“冲锋”,引诱对方可能存在的奇怪兵器发动,如今,果然如此。
那么接下来,轮到他进攻了。
数里距离,在三千并州骑兵面前不算太长,他们分批次策马冲锋,追随着前方那面“尉迟”大旗,穿过弥漫的硝烟,宛若烟雾里冲出来的凶狠狼群。
他们在如潮的号角声中,扑向近在咫尺的宇文军大阵侧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