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页

邢夫人见他是动了真火,也知道他是个心狠的,当下有些后悔,怕他真不供养自己,老来无依,便把责任全推给了王仁和贾环,直说自己被蒙骗了,又求宝玉帮她说话。宝玉却一反常态,只冷笑着说:“如今这世道,做舅舅的拐卖亲外甥女,做哥哥的袖手旁观,做儿子的不想养继母,又算得了什么呢?”

平儿从未见宝玉这么说话过,十分纳罕,但眼下解救巧姐的事儿明显重要的多,贾琏亲自带人去王家,把王仁捆了送交官府,王子腾夫人本就理亏,王仁又不是她亲儿子,也就随他去了,贾琏又问出牙子的去处要去捉人,那牙子却早逃到不知道何处去了,倒是他邻居道:“小花枝巷那里的龟公们到现在还来找他要人呢!”贾琏听到“小花枝巷”四字,宛若晴天霹雳,苦笑着跌坐在地,道:“天意!天意啊!”

宝玉觉得奇怪,想问:“明明是你和风姐姐做错了事,报应到了巧姐儿身上,可是巧姐儿又何其无辜,怎么能叫天意?”但看贾琏伤心,到底不忍说出口。平儿见王仁已经被扭送去了官府,又问贾环如何处置才好。贾琏因寻不到巧姐儿,已是麻木,贾环又听了风儿,早收拾了细软不知跑去了哪儿,还偷了王夫人屋里不少东西,遂道:“二老爷又不在,我又能怎么处置他呢?”宝玉道:“可是巧姐儿到底到了哪儿呢?”忽然想到,“是二姐姐给我们报的信,莫非她知道?”

平儿道:“你们要去问二姑娘,怎么不问我呢?”便把

板儿如何见到的巧姐儿,刘姥姥如何四处求人搭救,如何寻到了迎春,又是如何请动馥环赎下巧姐的事儿说了:“因是怕王仁还来,又怕大太太再随便送出去,也没敢让她回家,现在她还住在刘姥姥那儿呢。林姑娘的银子,一会儿还得从王仁那儿抠过来还她。”

贾琏大喜:“我就知道芸儿是个好的!到底是宝玉你的干儿子。”

宝玉笑了笑,想道:“什么干儿子?他还比我大,就是我干儿子了,富贵时候我竟也是这么个顶顶无聊的人。如今他也不提干儿子的事了。”嘴上只是道:“事不宜迟,还是快去接巧姐儿才好——也得好好谢谢刘姥姥。”

第187章 第187章

却说巧姐儿住在乡下, 有青儿陪着玩, 人际又简单,不必受旁人的冷嘲热讽, 王狗儿和他媳妇还惦记着之前揭不开锅时凤姐给他们的接济, 现在种起地来还感激, 说是拿当年荣国府给的银子置办的,比起在自己家里人人提起凤姐时候的刻薄来, 她只觉得农家虽累,却更自在。贾琏来接她时, 她还恋恋不舍的,不想回去。

刘姥姥道:“我的姐儿, 你是年轻,有千金小姐的日子不过,还想着留在乡下吃苦不成。”巧姐悄悄地看了一眼板儿,也不言语。

贾琏素来是风流场上经历过的人,还有什么不懂的?想到凤姐之前提过, 巧姐的名字是刘姥姥取的, 取了这个名以后, 病得确实少了, 刘姥姥也算她救命恩人了, 将来巧姐的大事要是让刘姥姥帮着张罗,她也愿意。当时他也只觉得凤姐是病糊涂了,现在想想,凤姐那么个要强不服输的婆娘, 说出这种话来,也是心知肚明,对未来不抱希望了。刘姥姥也确实当得起她这么看。再者说,如今贾家又算什么富贵人家呢?要不是平儿忠心,巧姐儿连个梳头的人都没有了。他叹了叹,又来谢刘姥姥。

刘姥姥自是客气,只说是分内之事。

贾琏心里一动,对她道:“她妈妈还在的时候,说将来这孩子的终身大事也要姥姥做主的。”

刘姥姥连连摆手,道:“我那时候说着玩玩的,我一个乡下人,认识几个人?就是我们村里的财主,也就多几亩地罢了,姐儿这么个天仙似的人,又是这个出身,配什么人配不上?哪里轮得到我说话。”

巧姐儿羞得躲去了屋里,板儿也有些急,只是不知道怎么说,贾琏一再坚持,刘姥姥心领神会,又客气了一会儿,到底还是用玩笑的口吻替外孙向巧姐儿提了亲,说完了自己也紧张,怕人家看不上他们农户,以后亲戚也没得做。但贾琏本不是迂腐的人,如今家里的情况也由不得他挑三拣四的,王狗儿家有田有房,自给自足,可比在想方设法还债的他轻松自在多了,他也没多余的力气去帮女儿张罗婚事,也就不存在什么看得上看不上了。刘姥姥一提,他也就应下了。

王狗儿夫妇也没想到刘姥姥救了恩人的女儿,还能救出个儿媳妇来,当下感激不尽,连连应承会好好待巧姐。平儿倒是没想到贾琏这次会这么干脆,一面舍不得,一面又替巧姐儿高兴:“刘姥姥家是有良心的,如今也不愁吃不愁穿了,板儿和姐儿也算从小认识,算得良配了。就是嫁到大户人家,也不定比她现在快活。”

宝玉叹了叹,平儿这话倒是一点没错,别的不说,就说巧姐儿的这些长辈姑姑们,谁又真的过得好了?迎春在孙家的日子就不提了,探春一去就没了音讯,如今是什么情况,家里人一概不知,贾母、赵姨娘相继死了,她那儿也不晓得,此生还不知能不能再见。就是当初说嫁得最好的湘云,如今卫若兰年纪轻轻的,一病没了,她也走上了李纨的老路——甚至没个孩子寄托,比李纨还不如,她又不像李纨那样从小被家里教导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本来就是最喜欢热闹,最爱玩爱笑的性子,如今一人守寡,娘家无可依靠,婆婆丧子后又不大好相处,今后可怎么办呢?就是宝钗,日后也……细想起来,不说黛玉,家里这些姐姐妹妹们,还真不如巧姐儿了,倒真的是“千红一悲,万艳同哭”了。

可是黛玉,也是离了荣国府,才见了转机,说到底,是谁的错呢?

贾政和王夫人等变卖了金陵的祖产,也急忙回到京里,去户部还上了欠债,算着家里的情况,日子还是艰难。也不只是他们家,如今就连那几个王府,都不好过,他们也是来了京里才知道,原来藏王染了风寒,一病不起,现在几个大儿子正在夺权。西宁郡王担心昌平公主的情况,想联合朝中势力向西藏试

压,扶持自己的外孙,却被皇帝斥责“手伸得太长了”,说他意欲破坏中原与西藏的太平,其心可诛,夺了他的职,命他在家反省。

当年昌平公主跟着藏王回来京里给上皇贺寿,是何等的风光,西宁郡王也是因为她,在几个郡王府里头也是头一份的尊贵,连探春被南安太妃认作孙女要嫁去蛮国和亲时,王夫人不舍之余,也不是没想过,以探丫头的能耐,若是能像昌平公主那样得了藏王宠爱,再生个一男半女的,家里也能跟着沾光。可现在,被几大家族交口称赞的昌平公主,先不好过了。

其实谁都知道,昌平公主的风光,皆因藏王宠爱她,甚至老藏王自己也会说汉话,带动着西藏王宫里人人跟着学。倘若藏王没了,他的大儿子继位,昌平公主又能依靠谁呢?她这么多年苦心经营,又饱受宠爱,自然是得罪了其他妃子和王子的,到时候恐怕给老藏王殉葬都好过勉强活着。况外族风俗又与儒家文化不同,在他们那儿,即位的儿子继承老子的妾室,都不算什么大事。昌平公主又怎么受得了呢?

她尚且如此,探春在蛮国,又能怎么样呢?

连北静王都不解了,对宝玉道:“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是不是咱们这些人家,失了圣心,皇上看西宁郡王做什么都不顺眼了。否则,让有汉族血统的小王子继承西藏,不是对我朝百利而无一害么!”他说完,又想起宝玉并不是什么嘴风严谨的人,忠顺王的人问了问就出卖了琪官的位子,不禁有些后悔。

宝玉心里叹道:“可见做官、封爵也就这样了,皇上一个不喜欢,什么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