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页

无人机虽然很好,可也是一种对通讯要求极为高的现代战争装备,之前炮侦1时代的飞机要侦查的不过就是火炮所能覆盖打击范围,绝对不可能超过100k,因此通讯倒是没有什么问题。

现在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就不一样,擦打一体无人机要求的远距离通讯和要求前线侦查图像实时传送,这东西对通讯的要求,那就远远不是那么容易可以解决的。

对此,中航西南能够给出的解决方案只有两种:“第一,我们可以使用这次为炮侦1通讯中继型所研制的技术,再研制一款专门负责战场通讯的大型通讯中继无人机,以此保证大功率,可以实现单一的前线察打一体无人机同后方操作人员之间的有效通讯。”

一款专门为察打一体无人机配套的大型通讯中继无人机,这东西明显就是不可能了,那也实在是太麻烦了,而且又大大的增加了执行任务的飞行成本,这对于一款定位为低成本的无人机来说是绝对是不可能接受的。

甚至连杨辉自己都知道这种设计是极为不靠谱的,想想之后就直接又了第二个方案。

“那么第二种办法,我们使用专门的通讯卫星来进行前线的无人机和后方操作指挥中心之间的通讯连接,这一点是我们中航西南能够想到的最好方案,不过一整套通讯卫星的建立恐怕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耗资巨大。”

第848章 天链系统

若是论起通讯中继的问题,无人机作为一款优秀的平台确实是比较有可行性的,只不过受限制于无人机的飞行高度,以及留空时间还是显得太短,就算能够有一天、两天时间的长航时,但还是显得有些太短,至少这家伙是永远都不可能比得上太空中的卫星中继来的更加合适。

这也就从侧面证明了为什么杨辉会在提出了无人机中继方案之后,甚至双方都没有经过仔细地讨论之后,就马上提到卫星中继的新方案,而这完全就是因为远距离的通讯中继所导致,而这除了使用中继卫星以外就别无他法。

中继卫星,这东西在公开的宣传资料当中通常都是说这东西为卫星的卫星,负责航天活动中的航天器和地面通讯中继,而起到的作用一则是监控航天器发射时的飞行姿态和轨迹,另一方面则是远距离通讯中继。

但实际上又很少有人知道,通讯中继卫星实际上并不仅仅是公开宣传中的那种航天器与地面之间的通讯有需要,同样的中继卫星,它还可以起到地面与地面的远距离通讯中继,有效弥补无人机与地面之间的通讯问题。

在美国,要解决无人机远距离通讯中继问题,靠的就是一整套的中继卫星支持,而以此就能保证无人机的远距离通讯,后来的苏联也紧随其后开展了这方面能力的建设,于是就看到整个八十年代的航天工业。

美国在83年发射了第一颗“跟踪与数据中继1号”,苏联就更是早的在82年就发射了一枚称之为“保密数据中继系统”的军用卫星,而后续美苏两国在八十年代也就展开了轰轰烈烈地中继卫星大战。

美国是先后发射了7颗“跟踪与数据中继1-7号”,组网建立了第一代系统,当然,实际上就中间这后续十余年的时间当中,这些美国发射的卫星因为各种原因,真正发挥作用的只能保持一颗卫星在轨。

苏联同样也是前前后后在十年时间当中,一共发射了4枚以上的同类型卫星,而这就正是第一代跟踪与中继卫星的竞争,那个疯狂的年代,也就只有美苏两国能够如此骚包,甚至就连欧洲在这个时候也只能默默地在一边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