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1页

三人有心理准备,但是还是没想到会这么偏僻。而且到了一看,三处古董店,街中央的一处最大,但是看看里面,也不过二三十个平米,还有两处店面在拐角,最小的店面,估计也就是几个平米。

三人来到最大的这处古董店的门口,左边是一个小诊所,右边是一个宠物店,一点儿古风的感觉都没有,而且显得有点儿乱。

进了店,中间的一条长柜台,把店面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古董”,就是倭国本土的古董,另一部分是“洋古董”,是国外的古董;其中,华夏的古董占了一多半。

店主居然是个四十多岁的妇人,另外还有个小伙子,但有点儿羞怯,是那个妇人上来招呼的。

司马六的倭国语比唐易和文佳都好,基本交流是不成问题的,他告诉妇人,先随便看看。妇人面带微笑,礼节周全,不远不近地跟着。

唐易先看了看“和古董”。倭国的古董市场,和华夏有点儿相似,老东西基本没有了,和古董这一片儿,也多半是明治维新以后的东西,而且大多不过是几十年左右的旧物。

唐易看得倒是仔细,不过没有一件能提起兴趣。

而在“洋古董”里面,别看华夏的古董很多,但大型器物很少,精品更少。有件民国的粉彩提梁壶,下面是明码标价的,写着五万倭币。这种货色,折合下来,比在华夏还贵。

第1357章 也算捡漏

司马六也看到了这件提梁壶,顺手指了一下,“老板,那件拿来看看。”

看了一会儿,司马六习惯性的问了一句,“还能再便宜么?”

结果,那妇人虽然面带微笑,但却很坚决地说道,“明码实价,一个倭元也不降!”

司马六哑然失笑,“你确定是在做古董生意?”

妇人也笑了,“我也很喜欢华夏的瓷器。但你们是从华夏来的,肯定知道,华夏的假货太多了,只要确定是真品,我们都是明码实价的。”

她说的倒是实话,华夏的瓷器仿品确实已经算是泛滥的态势了,而且“冲”进了世界各地不少市场。实际上,就在她的店里,唐易扫了一眼,假货也是不少。除了瓷都的高仿瓷器,中原省的高仿青铜器也有。大部分假货上,都没有价签。

不过,唐易也注意到,这个店里,虽然精品不多,而且假货也不少,但是只要是真品,品相都很好,极少有什么残缺或者脏污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