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页

唐易摇摇头,“这绣墩是最后一件,怎么能是压轴呢?最后一件叫大轴,倒数第二件才是压轴。”

唐易说的没错,压轴,本来就是个戏曲名词,是一场折子戏的倒数第二个剧目。而大轴,才是倒数第一个。而且倒数第一个不如倒数第二个重要。

为什么呢?因为大轴也叫送客戏,最后一场戏,很多观众已经开始离场了,所以大轴就是在观众陆续离场时的一种送客调调,可以想想春晚的《难忘今宵》,大体就是这个意思。而倒数第二个压轴,却是戏班卖力的重点。

如果秦老临时决定加拍,那么肯定会在这个绣墩拍卖之前亮出。

果然被唐易猜中了。

“今天的拍卖太热烈了,不过,因为雍正粉彩喜报平安摇铃尊的遗憾,可能有的贵宾还没尽兴。现在,我们决定,临时加拍一件重器!”主持人极富煽动力,话音未落,一件高达半米的瓷器就被请上了拍卖展台!

“因为是临时加拍,所以我们预留出一定的欣赏时间,请有意出手的贵宾抓紧时间观摩!”

不管有没有意,既然是重器,大家怎么会放弃欣赏的机会?顿时都起身上前。只有一件瓷器,却有上百口子人,最后工作人员协调,让欣赏者每五人一组,每组两分钟的欣赏时间。

同时,泛古堂想得很周到。声明出价最高的前三位拍卖后还有充分的欣赏时间,如果最高的第一位觉得有问题,剩下的依次递进,还有入手的机会。

这一件重器,说出来名字挺长:乾隆官窑青花缠枝莲纹蒜头口抱月瓶。

唐易一下子明白了如此排列的目的。最后一件绣墩,也是乾隆年间的,也是青花缠枝莲纹。本来,最后一件拍品往往难以拍出高价,但是放在同样年代、同样纹饰的抱月瓶之后,显然对拍卖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抱月瓶,不管从形制上,还是从名称上,美感都是很强烈的。下半部分是圆形,扁的,束颈,两侧各有一个“把手”,很像是双手抱着一轮圆月。

这个器型,最早来源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两个“把手”,其实是用来穿绳的,挂在马鞍之侧,民族特色很强烈。最著名的抱月瓶,当属明代永(乐)宣(德)时期。

乾隆对这个蒜头口抱月瓶特别喜欢,所以抱月瓶广为人知,还有赖于乾隆的大力推广。

唐易审视了一下,不由连连点头。这一件抱月瓶,是乾隆官窑的精品,而且器型也算是比较硕大的,高达半米以上,整体又按照传统的经典抱月瓶样式制作,左右的“把手”是如意双耳,青花缠枝莲纹是主体纹饰,束颈上还绘有灵芝纹,足部则是蕉叶纹。

自然,底款大家是都要看的,“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毫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