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他又伸出手对陆致远道:“好莱坞历来对强者格外关照,请原谅我刚才的冒昧。”
陆致远握住他的手道:“谢谢你格里高利先生,你能喜欢这部电影我感到很荣幸。”
影片通过综合审核之后,就进入冲印阶段。
如果放在后世,大规模的营销策划就会随之而来。
纵观好莱坞80年代后的经典电影,其高度专业化的营销策略对于票房的贡献可谓至关重要。
在那个时候,每部影片都必须有一个独特、全面的营销策略,这一策略必须在影片的策划阶段就完成。
影片一投入拍摄,它的营销活动就已经开始,而且针对影片制作的不同阶段,为影片造势的手段也各不相同。
像预告片、大量投放海报、参加电影节或者选择合适档期,以及品牌营销、跨媒体跨文化组合营销手段纷至沓来,反正只要吸引眼球就好。
但现在不行,如今的70年代电影营销还毫不起眼,好莱坞大制片厂的营销业务全都隶属于发行部门,地位普遍不高,至于资金的投入,就更是乏善可陈。
陆致远随后对保罗和詹姆斯仔细分析过,作为十足十的b级片独立电影,《屏住呼吸》旨在为某类特定观众群体创造一种文化归属感,它应该采取哪种营销模式其实显而易见。
众所周知,商品的营销原则无非口碑营销和媒介曝光,而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则要取决于商品的市场定位,媒介曝光往往针对大众市场,而口碑营销则针对细分市场。
很显然,《屏住呼吸》并不像主流电影那样,能吸引各个年龄层次、各种性别和种族的观众,它面向的是细分市场的观众(如恐怖片市场,越战怀旧市场,游戏市场等),因此没有必要进行大范围的广告宣传。
其次,《屏住呼吸》的营销预算有限,像30秒的电视网黄金时段广告动辄要价10万美元以上,这对陆致远来说负担太大。
所以采用行之有效的口碑营销模式,依赖人际传播,尤其是依赖意见领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通过精彩评论和好口碑拓展观影市场,将是《屏住呼吸》所能采取的不二途径。
要是有互联网就好了,那将是一个成本更低、收效更大的营销平台,陆致远心里不无遗憾地想道。
保罗听了陆致远的这番说辞,这才打消更改营销策略的想法。
如今只有静静等待10月19日的到来。
回到公寓的陆致远,见王大雷已经听从自己安排去了阿罕布拉检查分店情况,于是从容不迫地来到王鸿生的驻地。
陆致远趴在主卧里王大雷的床上,听从王鸿生的指示做出各种奇怪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