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啊!太多了,根本就数不过来,只能说些具有代表性的,似乎世界离开教练就什么都无法运转(对不起,我的足球教练们,我爱你们!),不是的,我们还有gui,不喜欢就rada好了,谁不喜欢熊猫呢?
这是好莱坞体育电影最大的陈词滥调,仿佛在这类影片中教育主角的唯一合法人是教练,其他人一旦那么做了就是太聪明,即使是主角的父母。拜托,谁不会说几句“一切都会好的”?
大伙儿,一切都会好的!
假的,这件事好不了了。首先我得说,我自己也是影评人,熟悉我的一些朋友大概也知道,无意冒犯,我要开始粗鲁了,影评界存在着一些傻瓜!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意为傻瓜(fools)。不过我倒也相信,他们今年内又会赞我才华横溢,两次。
另外今天这事不是我的首创,只不过是对大卫·梅里克的模仿而已。也许有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简单的告诉你吧。
传奇戏剧制作人david-rrick(1911-2000,《你好,多莉!》等作品共获得过9个托尼奖,以及28项提名,个人2次荣誉奖)在1961年他的新剧《地铁就是用来睡觉的》(subways-are-for-sleeg)开演前,他料定纽约七大剧评人霍华德·陶布曼、沃特·科尔、约翰·查普曼、约翰·麦克莱恩、小理查德·沃茨、诺尔曼·纳达尔和罗伯特·科尔曼将会抨击这部音乐剧,然后……
梅里克从纽约的黄页里找到和他们同名同姓的七个普通市民,邀请他们去看新剧的内部演出并获得他们名字的使用权,再哄他们说出如“一部近三十年来最伟大的音乐喜剧”、“有史以来最好的音乐剧”、“一部神话般的音乐剧,我爱它”等陈词滥调好评,再在《纽约先驱报》刊登全页广告,把这七位剧评人的好评和姓名(用粗体字)都登了上去。
这部“好评如潮”的音乐剧演了205场,几乎持续六个月,观众们看得开心极了,没有人在乎另一群剧评人说了些什么。
你要说观众受到误导了吗?这或许是名气、评论怎么影响观众的本质,当你带着朝圣和包容的心理去看某个作品,那什么都是好的,不好的也能容忍或者自找理由变为好的,你总是看到它的好;当你带着怀疑和挑剔的心理去看,那什么都是坏的,一点点不好就不能容忍,好的也能变为坏的,你总是看到它的坏。
1961年是这样,到现在还是这样,不只是发生在怎么看一部作品,而是发生在看待任何一件事物,客观和主见很少露脸。
不过事实证明在现今年代,你不可能用这招欺瞒世人六个月那么久了,狗仔队真的无处不在。
谈起大卫·梅里克这事,当年的人们有称赞他机智,有骂他假宣传,现在则大都是说美事一桩。很多事情需要时间去做评判,我把话放在这里了,45年之后当人们再谈起“卢·拉姆尼克事件”,只会报以欢笑并且称赞我这人有趣,可能还会说“你看看,你看看,叶惟当年为了警醒世人,连自己的声誉都肯牺牲,多好的人啊!我爱他。”
谢谢!说真的,这太好玩了,哈哈哈。
什么……还有更好玩的?欧文·格雷伯曼又出了风头?请看同步更新的另一篇文章《是时候评测影评人们了》。】
第531章 简直是一场狂欢
媒体大众真有些料想不到叶惟像个小孩般捣蛋后,回应长文还能这么犀利,他似乎句句在理,还多了个挡箭牌,大卫·梅里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