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师生、种族、社会、理想与现实、生活与爱情等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一个人的人性相对立、生活相矛盾的故事。故事不尽相同,但每个人都会有“半个尼尔森”的时光。
影片中没有角色叫尼尔森,这片名最初源于迈尔斯·戴维斯的一首歌,而原意是一个摔跤术语。
瑞安·弗雷克这么说:“这是摔跤中的僵持状态,你被对手控制住了,但你有机会逃脱,尽管这需要技巧。只是一个关于挣扎的比喻,比如说吸毒上瘾或者不同的社会政治、阶层斗争等等。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在挣扎。”
而安娜·波顿则说:“我们知道我们要拍一部很微妙和引发思考的电影,不想过于直白,所以觉得这个片名符合影片的风格。”
在变化中迷茫,在痛苦中挣扎,你有可能被摔倒在地,也可能逃脱开去重获生机,这是你自己和自己的摔跤。
《半个尼尔森》就是那种遵从好莱坞商业法则拍一百年都拍不出的电影,独立电影。
有时候,商业片;有时候,只有独立文艺片。瑞恩·高斯林的加盟使得项目顺利地融资,三个月后,拍摄开始,23天后杀青,比原计划还早一天,70万美元预算一分没多花。
那时已是去年了,接着是向目标圣丹斯电影节进发,团队在去年10月为杰夫·吉尔莫等人办了一场放映会,他们都给予好评,《半个尼尔森》就此入选2006年圣丹斯。
当电影节来临,帕特里科夫雇请了公关团队,多夫和利比为影片服务一个月,费用是1至15万美元。
展映到了第五天,影片虽然广获好评,但有兴趣的发行商不多,因为它很难赚到钱。
资深制片人丽纳·罗森夫妇想买,出的价格却远低于电影的预算,所以他们被拒了。
米拉麦克斯和思索影业是最认真的了,前者想买断,可是价格不高;后者的方案则是低预付款,但有毛利分成,没有宣传承诺,但承诺了会有至少15个城市各一家剧院的发行。
帕特里科夫等人倾向于选择思索影业,因为米拉麦克斯虽然是大发行商,相比下却缺乏诚意,价格仅够他们收回成本。怎么放心把电影交给这种态度的片商?
这个时候,叶惟忽然到了帕克城,观影后赞不绝口,似乎深有感触,还要买下这部电影。
……
“这不是抬价是什么?”
思索影业的人们十分无奈,很久以来,谈起叶惟,除了叹息还是叹息,《驱魔录像》曾经找过他们发行!在电话里就拒绝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