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左右吧。”杜克回忆了一下,“大概就是这么长的时间,我在这方面还是有点天赋的。”
“这么说,你还是个语言方面的天才?”杨兰问道。
杜克摇了摇头,“不是,我只会英语和中文,其他语言也学习过,却始终没有进展,比如法文,我到现在只懂得几个最基本的词汇。或许是有缘吧,中文我学起来感觉很简单。”
然后,就像是在法国以及其他国家做宣传一样,杜克又开始说自己对中国文化怎么怎么感兴趣。
“你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看过中国的电影吗?”
听到这个问题,杜克轻轻回答道:“看过,但不多,比如杰克·陈的动作喜剧和李安的《卧虎藏虎》。”
杨兰又问道:“你觉得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最大的差距在哪里?”
“工业基础!”
这个答案显然超出现场所有人的预料,观众席甚至响起一片惊异声。
杨兰略带好奇的问道:“不是别的地方?”
当然还有其他别的,但这涉及到文化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杜克也不想扯的太远,说道:“我个人认为是工业基础,也可以说是技术。”
不等对方再问,他解释道:“在九十年代以前,好莱坞电影远不像现在这般兴盛,欧洲电影还有跟好莱坞抗衡的实力,但这些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全都变了,如果你细心观察,这十多年来,好莱坞在全球最成功的电影,技术是支撑起它们的重要因素。”
“中国电影下一步是要重视技术的发展吗?”
“电影是多重因素组合在一起的结果,技术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杜克稍稍想了下,“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比如说我自己,只有足够先进的电影技术,才能将我脑海里的画面变成现实,所以也有人认为我是一个技术流的导演。”
话说到这里,杨兰忽然意识到,主动权不知不觉间就被杜克抢走了,这对访谈类节目是大忌,她赶紧转换了话题,“在你的电影里,卓越的特技技术,总是能制造出让人目瞪口呆、热血沸腾的视觉效果,目前电影票房史上最卖座的十部电影中,有四部出自你手,你认为是什么促成了你的成功?”
“梦想、坚持和努力。”杜克停顿了一下,又说道:“还有不断发展的院线。比如十年前,一部影片在北美能以3000家院线开画,就非常了不得了,但现在征集到4000家院线也不是难事,院线的发展和银幕数量的增多,是一部影片票房增加最基本的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