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罗德则显然已经对冈本失去了耐心,转而好奇地望向张逸夫:“你是否介意分享一下866a关于距离判断的技术理论?”

“施罗德,这个真的不方便。”张逸夫摇头道,“这是我们率先采用的新技术,经历了大量的试验计算,同时也提高了我们在硬件上的设计难度,在这里解释原理的话,其它厂商必然会拿过去用。”

第679章 探寻答案

“是啊……”施罗德使劲挠了挠头,可又忍不住好奇,“可能不能稍微解释一下……”

张逸夫叹了口气,看过常江和陈延睿后才说道:“那我就进行最最基本的解释,实际上这个解释也已经透露我们的关键技术了,施罗德,我完全是为了你才解释的。”

张逸夫说着拍了拍施罗德,搞得他有些不好意思:“其实也不是必须……”

张逸夫很快说道:“我们有一种特别的方法,直接、瞬时判断故障点是否在保护范围内,排除过渡电阻、分支系数等影响。”

“哦!!”施罗德眼睛一亮,同是专业人员,立刻产生了许多联想了。

故障是以电流、电压突变的方式,顺着线路传达给微机保护装置的。

那么这些电气量参数中是否有一个东西,一个细微的参数能够表达故障点是否在范围内呢,是否有一种无需进行大量逻辑计算和时间采样的方式,才决断故障呢?

在传统微机保护中,需要采样足够长的周期,分析足够多的电气量才能确定故障,这也正是限制微机保护响应时间的最大难点所在。

标准从20s提高到30s,看似只有10毫秒,然而其间每1毫秒的缩短都要经过巨大的努力,恒电好像绕开了这些努力,捕捉到了一种独到有趣的方式。

一定是的,电是以光速传播的,如果有那么一个或几个能准确判断故障距离的参数,保护肯定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无须采样工频半个周期,只需要一个小小的特征,恒电一定是掌握了这样的技术与算法……只有这样,才能解释现在的结果。

可他穷尽所思,依然想像不到线路内外电气量究竟还有什么样的特征参数。靠通信两端判断么?那肯定达不到20s动作,再说这个拔尖试验只是单端的,并没有设置通信通道……

可这究竟是怎样的技术啊?能同时提高保护速动性和选择性的技术!

施罗德突然眼睛一亮,冲张逸夫这边张着嘴要蹦出一个专业名词,可还是憋回去了。张逸夫见状只微微一笑:“你应该猜对了,咱们试验结束后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