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试验室,张逸夫又借机跟陈延睿谈起了岳云鹤的事情。
老陈先是惊,后是喜,自然不可能有半分阻挠的情绪在里面,张逸夫嘴上确实总说老师老师的,但究竟有没有教过张逸夫什么东西,陈延睿自己最清楚,这不过是个面子而已,他不仅答应并且鼓励,甚至主动要求来写推荐信,陈常二人现在虽在恒电,但学校那边的很多身份是保留的,教授头衔无人敢动,这当口还真的派上了用场。
送二人进了宿舍楼,告别过后,向晓菲才问出了一直以来想问的问题。
“哥,这个微机保护,现在已经花了一百多万了,将来还会花更多,赚的钱可都砸进去了,包括将来省煤器会赚的钱。”向晓菲边走边问,“这个东西搞成了,到底能有多少利润?”
“引进几十年技术了,积累几十年资本了,现在政策在变,国家在大力扶植国产。”张逸夫粗略计算了一下,“如果真的明年能完成,单这个线路保护,我想一年得到几千万的订单应该不难。”
“几……几千万……”向晓菲刚刚适应了百万级的账目,突然就跳到了千万级的,“把我们的东西都卖了也不值这个钱吧……”
“这个我还真查过了。”张逸夫紧跟着笑道,“全国实际运行中的微机线路保护不足5,无论是从需求还是口风上看,更新换代的需求量都是巨大的,而且大的输电工程也在酝酿中,明年如果能完成的话,愁的不是订单,是生产能力。”
“如果,如果稍微晚了一段时间呢?比如后年才研发完毕。”
“那就开始有风险了,也许别人先研发出来,也许部里、局里绷不住了,大量采用进口的了,更大的可能是,我们既购买了进口设备,又购买了他们的技术,并且指定引进给几个大厂,对咱们来说,那是最差的结果。”
“什么意思?什么叫指定技术引进?”向晓菲总觉得这是个可怕的说法。
张逸夫解释道:“比如现在闹得沸沸扬扬的三溪工程,八成会引进进口的70万机组,同时在招标条款中规定他们要无条件提供生产技术,提供给谁呢?一定是一直致力于机组生产的国营大厂了。”
“啊?那那些厂子不是赚大便宜了?一分钱不花还得了这么重要的技术?”
张逸夫纠正道:“也不能这么说,那些大厂的组织关系本身就是国营企业,他们是属于国家的,相当于国家把重要技术交给重要部门。”
“不过你说过……改制和企业这些东西……”
“那是另一个话题了……”张逸夫笑着摇了摇头,“别想那么多了,能够由中国的厂子,在中国的土地上生产中国需要的设备,这还不够么?”
“……”向晓菲咬牙道,“大义上来说是这样,但我没你那么高觉悟,我就是觉得咱们这么拼,冒这么大险,投入这么大人力财力去研发,去创造,而有些人,竟然坐着坐着就得到了,特别不平衡。”
“那你还没去华尔街呢……”张逸夫笑着拍了拍向晓菲,“我换个角度说你就平衡了,就算那个大厂得到了技术,每年盈利10个亿,你以为厂长能拿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