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工作中,有没有这方面的经历?”
“电厂达标工程中应该接触过一些吧。”文天明答道,“不过张处长的学识……我们都是摸不透的,全国大赛的时候已经展示过了。”
“全国大赛有工业设计项目?”
“怎么可能,那是电力系统的比赛。”对面的常思平终于憋不住了,“吴厂长,那张纸,也给我看看……”
“您请过目……”吴强赶紧又把纸推了回去,“神了……明明是一个没有工业设计背景的人,但提出来的东西,表现出的专业程度……与常教授相比不知如何,总之肯定足够指导我了。”
全场人闻言均觉得好笑,并且不太相信。
吴强已经与常思平争论了半天了,显然是谁也不服谁,可一见了张逸夫写出的东西,立刻表示服了,话里话外的意思难不成是张逸夫比常思平水平还高?
他们可并不认为吴强这话是发自肺腑,只是有点任性地夸大其词罢了。
常思平虽然难以理解吴强的动容,但他相信张逸夫深不可测,狐疑之间,也开始阅读这张纸。
最开始的第一面纸,主要谈的是省煤器生产制造上的一些要点,难点,以及推荐的焊接参数等等。诸如焊接电流、喷嘴直径、氩气流量,都提出了十分精确的推荐参数,与常思平自己模拟计算得出的参数小有出入,但都在理论可接受范围内。此外,在焊接细节上竟然也有所交代,比如电弧在何时横向摆动,哪类操作该一气呵成不要有停歇间隙等等,这些小细节的精致程度,则远超了常思平方案所述了,教授负责的只是理论成果,并非经验技巧,那该是焊接技工的经验之谈。
娘的张逸夫还干过焊工么?
常思平面上也露出了不小的惊讶,连忙翻到了第二面。
刚看到几个要点的关键词,常思平就“啊!”的一声叫了出来。
这不正是刚刚争论了几个小时的地方么?
水平位置对称焊接与斜45°对称焊接!
两种方案,工序相似,唯一不同的就是焊接角度,双方争得面红耳赤的,也正是这个小小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