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张逸夫又提出了回校在职读研的可行性,这话当然是帮夏雪问的。

由于喝过酒了,这帮家伙自然也是满口乱喷一口答应,说是只要单位那边允许,学校这边绝对没问题,年中的时候来考试吧,准过。

而当张逸夫提出那个人是夏雪的时候,这帮家伙又露出了有趣的表情。

夏雪的名声也是完全不比郑道行要浅的,几位有带研究生资格的老师又开始互相推诿,你带吧,还是你带吧,我那个专业不行,别介,我那个专业也不行。

想想也对,落魄的部级干部之女,又是如此格格不入之人,哪个老师都不想接过这个与众不同的山芋。

倒还是王瑞生有些脑子,他提出了找常思平说这件事的可能性,常教授只认学术不认性格,只要你功底过硬,性子多奇怪他老人家都接得住。

于是在场众人纷纷叫好,大赞常教授之能!

张逸夫也只得莞尔一笑,你们这帮人都靠不住啊,也就王瑞生有点样子。

第238章 项目来了

待张逸夫回到蓟京的时候,旷日良久的谈判也已经进行到尾声,10万元每年委托费是双方达成协定的,关于剩下两个关键点,供电局不得不做出让步——员工的组织关系自愿转移,如果不转的话,相当于你暂时帮资本家打工,本质上依然是组织的人;至于补发工资这项,最后愣是被向晓菲杀到两万块,一台电脑的价格,其余由供电局承担。

待这些达成一致后,承包事宜终于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开始走合同与审批的流程。据说周进步那边十分急切地想甩掉这个包袱,想来这个流程不会太慢。

供电局本意上,是要让恒电一口气缴纳三年的委托费的,可这样一来瞬间就把恒电掏空了,完全没有运营的空间,向晓菲不得不再运用了自己嘴甜会哄人的先天特性,硬生生将其变为一年一缴,毕竟在一个人说了算的机关里,搞定了这一个人也就搞定了一切。

听过这些,张逸夫颇为满意,但压力也随之而来了。恒电的启动资金就那么多,先不说10万元的年委托费,单是将来工人们的工资以及水、电等日常开销,每月也得三五万,现在的情况看来,怕是只能撑半年多的了。

搞制造业,无非两种模式。

一种是先出产品,再推销。一般日用品,民用产品走的都是这个路数,五分看产品质量,五分看推广能力。民用产品面向大众,生产成本低,生产周期短,先期投入可能少一些,后期的营销支出反倒占了大头。

一种是先拉订单,再生产。重工业多是走这个路数,因为销路比较窄,需求都是特定的,都是给专门单位定制生产的,做了好多也不一定出的了手。作为买方,用预购的方式订购设备,可以节省流动资金,合理安排生产节奏。作为卖方,有多少订单生产多少产品,减少库存,在成本上也更为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