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进的电厂?蒙托尔么?”段有为朗然问道。

“是了,老段你也没闲着啊。”老专家笑道,“200多万的容量,三台80万的机组,确实很难以想象,但估计这位华长青,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工程师而已,回了国就狂了起来,指东喝西,不知道哪来的自信。”

“他都说什么了?”

“说我们的战略规划不足,设计有缺陷,还有自动化太落后之类的,这不废话么,我们已经努力做了这么多年了,才拉近这个差距,他有本事他干?”

旁边一位中年专家也附和道:“老段你不知道,上次跟计划司的领导开会,他信口开河乱吹,说什么20年后年发电量超过五万亿度,百万大厂普及,咱们部长听得脸都绿了,哪有这么给自己下指标的?好在计划司的领导也知轻重,权当个笑话听了。”

张逸夫听着他们的数落,也不好多说什么,可这帮人骂得越厉害,他心底就越佩服这位华长青,因为只有张逸夫自己知道,他说的都是对的,在90年做出如此预测的男人,是一位真正的人才。

一点半整,会议开始。

第92章 争论

此番牛大猛在另外一个会议室,这边主要是专家技术骨干交流的地方,张逸夫无疑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了。

也许坐在长桌相对边缘的参会人员可能有互不相识的情况,但提起主座上这三位,除了张逸夫这种“乡下佬”外,在系统内搞技术的圈子内可谓如雷贯耳。

当中一位,正是此会场的主持人,分管生产司的副部长穆恒志,称得上是技术口第一人,并非是他的技术全国第一,只能说他在搞技术的人里,最有权势,在搞权势的人里,最有技术,一副厚眼睛定在鼻梁上,让人很难看清他的表情。

穆副部长左手一人,稍微年轻一些,目测四十出头的样子,头发的花白程度却是快六十的感觉,安监司的工作,果然不是好做的。

另外一人自不必多说,华长青只能参与这个分会场,座次靠前也不是,靠后也不是,便暂时坐在此处。对他自己而言,开个会排个座次是很无所谓很无聊的事情,但对参会者而言,这无疑体现了一种微妙的趋势,部里对这位天降专家的态度。

会议开始,副部长穆恒志简单客套两句后,直奔主题,大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材料,开始从技术上、实质上分析上半年的那几起事故。

这个材料,段有为早给张逸夫看过,张逸夫也不必多费脑子,便能搞清楚其中的端倪。

总体来说,九分真,一分迷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