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页

你丫哪里冒出来的,你让本国公说治国良策,本国公就得说?那岂不是很没面子?

况且,他哪知道什么治国良策,无非是看哪不顺眼就在哪来一下子。

“下官以为,大明之弊政,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这韩郁也不客气,他知道想要投入门下,自己必须得有拿得出手的本事。

“哦?哪十六个字?”刘鸿渐基本很少跟朝中的大臣们有来往,一般有啥想法都是直接找崇祯聊。

“税收错乱,土地兼并,宗室庞杂,尾大不掉。”韩郁声音沉稳,这些话如果传到外头,估计同僚们就又该说他惊世骇俗。

但这是在安国公府,若论惊世骇俗,面前的年轻人只会比他更甚。

刘鸿渐抚摸着自己刚刚冒出胡茬的下巴,琢磨着面前老头说的话。

税收错乱,是说朝廷把税收的重点放在百姓头上,而非商人头上吗?嗯,这点说的倒是不错。

土地兼并就更不用说了,看看为啥农民军为造反就知道了,百姓本来就没有土地,你还去收人家的税,不反你反谁?

这宗室庞杂是个什么鬼?刘鸿渐有点不解。

“嗯,前两句说的还有点意思,这后两句何解?”不耻下问向来是刘鸿渐身上不多的美德。

“回大人,大明传承到如今近三百年,您知道如今大明宗亲有多少人吗?”韩郁反问道。

刘鸿渐把头摇的像拨浪鼓。

“大人,大明如今有皇室宗亲三十二万余人!”韩郁说到此,竟然激动的声音有点发颤。

也许是朱重八同志年轻时吃苦吃的太多了,对贪官恨之入骨的同时,对自己的子孙反而是特别的优待。

明祖制规定,亲王年奉一万石,郡王两千石,振国将军一千石……以此类推,最低的奉国中尉也有两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