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骑兵们再次集结完毕,他们也没有停留,而是向着宋军这边继续前进。赵谦心中又是一阵紧张,他希望的是蒙古军知难而退。却没想到对方竟然这么不依不饶。
在恐惧中,赵谦突然想到一个数据。在大宋,能够认字的人刚超过10。在北方,这种人的比例大概只有5。蒙古人的认字水平还不如北方汉人,那么赵谦胸前口袋里装的蒙古文写成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地位的人才能读懂并且会书写。
也就是说,驱使这些蒙古人的一定有地位比较高的人。想到这里,赵谦就试图从这些蒙古人里头找出那个高位的命令者。可蒙古人那么多,赵谦看着哪个都像是领头的,哪个又都不像。
最后赵谦不得不询问附近的一班长和三班长,“我觉得这里面肯定有个地位挺高的,不然蒙古人不会这么不依不饶。你们觉得哪个是下令之人。”
两人听了这话,都努力打量对面的蒙古骑兵。看了一阵,三班长有些迟疑地说道:“排长,那人好像躲在人群中间。”
听了这个回答,赵谦忍不住啐了一口,“切!”
自己在此时的心情到底是因为找不到敌人的头领而失望,又或者是因为自己的判断正确而昂扬。赵谦弄不清楚。但是至少赵谦觉得自己找到个方向。他说道:“一会儿蒙古人再进攻,我们就把手雷投的更靠蒙古人中间。试试看咱们的运气如何。”
“哈哈!”三班长被这话给逗乐了。
看三班长笑的看信,赵谦完全感觉不出来这话有啥好笑的。
第179章 短暂和平的终止(十一)
土坡下的蒙古人依旧作势冲击,然而就只是个作势。黑乎乎的大片人马就在坡下没有继续冲击,这让赵谦觉得稍微放心了一些。只要四班班长能够回到主力部队那边,主力部队就会派遣部队前来救援。不用几千人的大部队,只要有两百人的步兵就足以将赵谦的部队从现在的危机中拯救出去。
我爹当年在黄河战役,是怎么面对数以万计的蒙古骑兵?也许是因为有了余暇,又或者是因为就是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的念头猛然就冒了出来。
有了这个念头,各种想法就继续向外蹦。虽然未必能够直接解决问题,却也是和此次战斗有关的问题。
譬如赵谦猛然就明白了部队里面反复强调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不是宋军的训练和装备比蒙古军强,土坡下的蒙古军完全可以利用他们三倍于赵谦的兵力优势来解决赵谦。
又或者是部队里面的相应训练动辄就下令‘抢占地形!’此次若不是赵谦抢先在山坡地形上部下阵列,便是有装备与训练的优势,估摸还是会被蒙古骑兵的冲击给打垮。然而在山坡上居高临下对付蒙古人,就可以利用仰攻导致的蒙古人减速效果。
在这样诸多想法中,赵谦突然想起了一件事。被拿来当做经典教程的黄河战役,其中就有充分利用地形的部分。如果将黄河改道这么一个极端案例简化成‘创造有利地形’的概念,黄河战役无疑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