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让赵嘉仁的注意力重回到会议上。文天祥所说的,正是赵嘉仁的新认知。
‘土地想更有效的耕耘,需要水利,需要良种,需要管理。这些得投入大量劳动力。如果是土地私有,就没有理由进行大规模投入。这从基本道理上就有问题,凭什么要大家在这种事情上投入?受益的还是少数人。土地国有制首先就从道德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听得出,文天祥的情绪饱满。士大夫们就是喜欢和道德有关的问题。以前士大夫讲述的道德还很容易就是各说各话的道德。土地国有制的道德优势是非常普世,非常现实。所以他格外的有激情。
赵嘉仁的思路忍不住又回到之前的问题,如果临安那些渣渣们也能理解并且接受这种道德就好了。至少杨太后就不会那么折腾……
然后赵嘉仁眉头一皱,心里有了点新想法。
第066章 不大的变革
“我觉得牧守四方与工作比较起来更雅致。”
“太尉不喜欢牧守这个词,就算是要用四方,也是驻守四方。太尉不喜欢,咱们就别讲。”
“文知州讲起话来慷慨激昂,说的天花乱坠,还不就是种地。”
“你种过地么?”
“没有。我家是做生意的。”
“没有种过地就别乱讲,别看一年多来只是修了整个松江府的浇地和排水的水渠。你可知若是按好地与普通地的地价,松江府现在的地价是原先的多少?”
“一倍?”
“一倍……最少是五倍!”
“……”
学社的会议是基础,基于学社会议的私人讨论更加细腻。咱大宋不禁兼并,只有那些拥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亩的大户人家才有能力和意愿在他们广袤的土地上进行水利建设。除非是特别的自然资源或者极出色的地方水利系统,譬如有都江堰调节灌溉的成都平原。否则的话,便是有万亩田地,旱天有渠灌溉,雨天有沟排水的土地都上等良田也不过几百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