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页

覆汉[校对版] 榴弹怕水 1484 字 2022-10-23

一时间,洛中纷纷感慨,吊者攘攘,饮者云集。

……

“逢师故太尉刘宽薨,太祖以遗言辞河内守理丧。入洛,后汉灵帝于西园亭中召见,问:‘天下何苦而汹汹如此?’太祖曰:‘幸臣子弟扰之。’时宦者蹇硕立于亭外,帝顾问硕,硕惧,不知所对。帝又以司马直事谓太祖曰:‘卿家财富钜亿,亦乏官钱乎?’太祖曰:‘臣家中财富钜亿,却无一文与阉宦中饱私囊。’帝默然,出之。

既出,娄圭、王修、戏忠相侯于宫外,太祖愤然谓圭等曰:‘今日方知,上甚聪明,尽知天下虚实,但贪鄙无度,明知而不为,实无救药矣。’史曰:太祖之心,自此兴矣。”——《典略》·燕·裴松之注

第十五章 万事俱可忘

像刘宽这种级别的人物,按照规矩,丧礼注定是要隆重到极点的。然而,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么样,从流程上来说都超不出停灵、发丧、下葬三件事的范畴。

至于说具体过程,其实非常……随意,最起码在这个年头是非常随意的。

这主要是因为后汉后期,汉人的生死观正在剧烈动摇中。一边有人事死如生,一边又有人提出了人死如灯灭;一边极重孝道,务必要让葬礼奢侈隆重,一边偏偏又讲究个人风采,所谓尚通脱。

所以,虽然从主流上来说,士大夫的丧礼上限普遍性很高,但具体到个人,其实下限却也很低。

就比如说公孙珣请人在灵堂外饮酒这种事情,当然不符合规矩,但却很符合这年头士人尚通脱的风俗,是被称为美事的。而洛中来凭吊的士大夫,也纷纷以能来此处饮一觞酒、行一次礼就走为荣。

说到底,还是要看人。

至于一些官面上的盖棺论定之语,也是在停灵期间议定的。而天子身为刘宽的学生,自然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小气。

于是很快,一系列的说法也就都放了出来,最主要的两条——追赠车骑将军,谥号为‘昭烈’。

追赠车骑将军,是承认当天子年少时刘宽身为帝师与臣子进行辅政的事实与功绩;至于谥号,柔德有光曰昭,有功安民曰烈,如此谥号自然不差。

当然了,公孙珣也从来没有担忧过这个问题,因为他知道,刘宽将后事托付给他,并非是因为是真的担忧身后事会出问题。

“岳父大人。”进的门来,穿着孝服的公孙珣对着来吊唁的大司农赵苞再度行了一礼,然后方才从容相问。“外边吊客如流,不知何事居然要私下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