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人们就已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来逐渐对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体放大成像的规律有了认识。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1610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国的开普勒在研究望远镜的同时,改变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得出合理的显微镜光路结构,当时的光学工匠纷纷从事显微镜的制造、推广和改进。
17世纪中叶,英国的罗伯特?胡克和荷兰的列文虎克,都对显微镜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665年前后,胡克在显微镜中加入粗动和微动调焦机构、照明系统和承载标本片的工作台。这些部件经过不断改进,成为现代显微镜的基本组成部分。
1673至1677年期间,列文?虎克制成单组元放大镜式的高倍显微镜,其中九台保存至后世。胡克和列文?虎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在动、植物机体微观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刘和既然能够用高纯度的水晶片制造出望远镜,也就能够捣鼓出一台古典光学显微镜。虽然放大的倍数有限,但对于一些形体较大的微生物,已经可以透过镜片进行观察。
第四九二章 团队的巨大力量
燕京大学医学院,一个充满了现代主义色彩的名称,出自于刘和的手笔,虽然与这个时代的惯常称呼有些不同,但因为汉语言优越的传承性,所以就算放在大汉的天空下时,也不会让此时的人们觉得有多么的突兀和难以理解。
哪怕是从未听说过医学院的人,在听了这个称呼时,也能马上联想到这里定然是一处教授医道的学馆。
一代医圣张仲景自从跟着神医华佗走进了医学院的大门之后,便再也舍不得离开,他如饥似渴地看遍了实验楼的每一间房屋,又亲自体验了许多从未尝接触过的实验。最让张仲景觉得震撼的,便是他透过显微镜看到了一些正在不停蠕动着的微小生物,而据华佗的介绍,一切瘟疫的发生,其实都跟人眼所不能见的微小生物四处传播有关,至于受到感染的人畜,只不过是这些致命生物的宿主。
张仲景独自钻研伤寒类病症已有数十年,他能够清楚地分辨由不同成因引起的伤寒,但他却不知道这些都是因为各种不同的微小病毒生物造成。显微镜的出现,仿佛一道刺眼的闪电,狠狠击中了张仲景的脑海,让他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
当日张机参观完医学院后,接下来只去了摘星楼,然后便急忙赶到公子府求见刘和。不是张机对偌大的燕京大学不感兴趣,也不是张机对繁华的蓟城视而不见,只是他感到自己迫切的想要做些什么,如果多浪费哪怕一刻钟,他都会觉得这是一种犯罪。
刘和听说张机求见,立即让人将他领到自己的书房。张机进来时,忽然发现自己书房内的那套家具居然与刘和房内的一模一样,心中顿时又添了几分感动。
“公子,张某不才,愿入燕京大学医学院做一个普通的实验人员,还请批准!”
刘和摇头,对张机说道:“我请仲景先生不远千里前来蓟城,可不是让先生做个实验员。真若答应了先生这个请求,我会被华神医骂死的。”
张机急忙解释说道:“张某觉得实验楼对我正在钻研的伤寒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想常住此楼,以方便我进行实验。”
“呵呵,仲景先生何必心急呢,只要您签了这份聘书,今后便是医学院的祭酒,医学院的一切设施都会对您全时开放,不仅如此,您还将拥有一个独立的研究团队,专门负责攻克伤寒之症!”
“好!我马上签。”张机走到刘和书桌前面,抓起毛笔刷刷几下就写好了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