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某罗的杜撰,刘和向来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因为他觉得这里面有太多的漏洞解释不清楚。不过刘和没有兴趣去考证袁术这块玉玺的来历,他只想追查玉玺现在被谁给拿去了。刘和对一块破烂石头其实并不感兴趣,那玩意无非就是象征意义大过实用意义,没见得拥有了的人就能“既寿永昌”。
只是,这块象征着正统的石头如果不被刘和掌握,那就意味着还有人想要做第二个袁术,这可不是刘和想要看到的。
寻找玉玺的事情,在暗中展开,刘和并不着急,他现在只是替藏了玉玺的那个人担忧。这种要命的玩意,谁拿着谁就会活不长久。
一年很快过去,新的一年到来之后,朝廷终于把兴平的年号改为建安。
建安,便是要建设安稳平定的国家。
只是,死了一个袁术,大汉便能安稳下来吗?
第四七二章 天不佑大汉
建安元年,初,随着袁术的覆灭,大汉的南方暂时归于平静,而整个北方在刘和的治理下,比南方更加井然有序。
放眼望去,除了关中和凉州还在军阀混战之外,其余的地方都停止了争斗,至少保持了表面上的安宁与平静。
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向前发展,就算中央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力无法恢复到鼎盛时期那样,但至少可以让大汉缓缓地从连年混战和各种自然灾害的泥潭之中恢复元气,增加人口,储备粮食,最终走向复苏兴旺的道路。
然而,老天爷似乎诚心要跟大汉作对,就连这来之不易的短暂安宁,也不愿意给大汉百姓。刚刚有所好转的局势,因为一些人力无法控制的原因,很快就变得急转直下,甚至于更加的恶化……
这一次,打破平静局势的不是人祸,而是天灾。
在华夏的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人口大规模减少的现象,而在东汉末年的五十年间,更是达到了令人骇人听闻的地步。在这段时期内,华夏人口的数量下降之大,人民非正常死亡之惨重,在前代和后世,都很难找出第二个可以与之相比的时代。
纵观整个东汉王朝,人口数量最多的时候,是在和帝、顺帝在位的时期,那个时候大汉的人口已经接近了六千万。然而,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华夏的人口开始负增长,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下降的幅度并不明显。到了桓帝在位的时候,朝廷曾经组织过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的户口清查行动,在这次“人口普查”中,得出的数据是大汉有人口五千六百多万,略低于和帝时期近六千万的最高峰,下降的幅度不是太大。但是经过随后的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以及中原群雄的相互内战,到了赤壁之战结束的时候,大汉的人口竟然下降到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后世各类史学家列出的汉末的人口数字统计,出入虽然比较大,但整体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却是保持了一致。
唐人杜佑在《通典》中记录,东汉桓帝、灵帝时期黄巾之乱始,历经董卓之乱,到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安初期,当时华夏的人口“人户所存,十无一二”,也就是与鼎盛时期相比,只剩下了两成。但这时候的华夏,依然没有和平,在这种十不存一二的严峻形势下,又先后发生了曹操与袁绍的争霸之战,曹操南下平定荆州、鏖战赤壁的统一战争,以及刘备夺取巴蜀,曹操收复河西的兼并之战。直到吴蜀两国彝陵大战之后,华夏才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平稳期。这些大规模的战争,场场都是伤亡惨重的殊死搏斗,对于本就少得可怜的大汉人口,不啻为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