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度原本的想法是将幽州两路军队拖在辽东几年,等到中原地区发生变故之后,刘和到时候首尾难顾,自然是要将辽东的兵力抽调回去,毕竟中原地区才是问鼎天下的关键,公孙度不相信刘和会不管不顾地一直跟自己在辽东死磕下去,却是坐视中原各路军阀抢夺地盘,最终完成整合。
公孙度也不是没有想过向刘和低头的事情,但他觉得还没有走到山穷岁尽的那一步。虽然大辽水以西的地盘已经落入刘和的手中,辽东半岛的南部也被度辽军占了,但公孙度早期发家的玄菟郡还在,至于远在三韩半岛的乐浪郡更是有着不少的人口和军队,只要发挥运用得好了,公孙度觉得自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公孙度现在最后悔的就是当初一时糊涂,听了公孙瓒的鬼话,结果派了两万人马前往蓟城协助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围攻蓟城,这才给了刘虞父子如今报复寻仇的最好借口。
得知幽州骑兵已经逼近到大辽水之后,公孙度心里烦躁难安,他现在最担心的不是徐晃会马上率军强渡大辽水,而是怕留守在辽队、辽阳至望平沿线的将士们心神动摇,不敢与徐晃率领的部队进行决战。还有更令公孙度担忧的事情,一旦进入隆冬季节,大辽水上游的河面会结起厚厚的冰层,到时候徐晃可以率军先攻入玄菟郡,然后从北面包抄过来,与南面的鲜于银形成南北夹击的态势。
公孙度想来想去,觉得此时是该请北方的好邻居夫余国出手帮自己了,于是立即派自己的小儿子公孙恭在从事柳蒲的陪同下前往玄菟郡最北端的高显城去会见夫余国主,请求夫余人出兵进入玄菟郡,协防襄平。
此时的夫余国作为东北地区第二大国,实力仅次于东面的高句丽,他们所处的具体位置位于后世吉林省富饶的松嫩平原,当时夫余国“土宜五谷”,“出名马、赤玉、貂狖、美珠”,夫余人身材高大壮硕,性格强勇谨厚,但不像高句丽人那么喜欢侵掠,所以与大汉王朝始终保持着和平的经济交流。
公孙度控制辽东地区之后,与夫余国继承并发展了汉代以来的友好关系。前些年,辽东、玄菟二郡屡次遭到高句骊的袭击,公孙度都借助于夫余国的援助而得保全。公孙度一贯重视夫余作为盟友的价值,夫余也需要汉族政权的支持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双方一直是很好的同盟。
按照此时规制,夫余王死后安葬时所用的玉匣,需要预存在玄菟郡内,如今公孙度派自己的儿子亲自前往夫余求援,夫余人不为别的,就为了夫余王的玉匣,估计也会派出大军前来替公孙度看守玄菟郡。
第四二一章 潜伏的细作
高显城位于大汉幽州玄菟郡的最北端,后世被称作铁岭,是座重要的边塞城池,扼守着辽东的北方门户。
高显城坐落在大辽水呈六十度角大折弯的附近,位于河岸东侧,在大辽水的西岸便是辽东鲜卑的地盘,在辽水拐弯的北边就是夫余部落。公孙度统治辽东之后,将主要的兵力都用在了向东扩张,也就是跟东夷第一强国高句丽反复争夺前汉时期还属于大汉的原来的玄菟郡,所以在高显城一带并未派驻太多兵力,倒是在这里开设了面向鲜卑人和夫余人的互市,极大的方便了三方百姓平时的货物流通。
前汉时期的玄菟郡,位置是以纥升骨城为中心,覆盖了西盖马、上殷台、高句骊等城的大片地域,如今除了高句骊城尚在汉人手中,其余的地方则尽被高句丽人所占据。就连前汉时期位于盖马大山以西、马訾水以东的西盖马城,如今也向西迁移了三百多里,成了小辽水旁边的城池。
如果单从对付外族蚕食大汉疆域这一点上来说,公孙度在辽东无疑是有大功劳的。正因为有这一点,所以刘和虽然出兵对付公孙度,但却不像当初对付公孙瓒那么不留余地,而是以渐进缓逼的方式逐步削弱公孙度的实力。至于被俘的那些辽东士兵,刘和更是让部下给予了一定的优待,尽量多的让他们继续留在军中服役,为今后对付东夷各族提前进行准备。
高显城的守将名叫公孙模,是公孙度的族人。公孙模虽然能力不很出众,但却对公孙度言听计从,甚是忠诚,因此被公孙度派到高显坐镇,主要负责与夫余国和东部鲜卑的部族头领进行联络,替公孙度收集情报和聚敛财货。
前几年有位名叫余昂的落魄书生逃难来到了高显,据说是在老家得罪了当地的豪族,所以远赴辽东前来避祸。当时公孙模的手下正好缺少一个能写会算的幕僚,他见余昂举止文雅,学识不凡,便生出招揽之心。这余昂孤身前来辽东,人生地不熟的,也需要寻找一个落脚之地,于是便同意了公孙模的招揽,安心在他帐前做了幕僚,平时替公孙度模处理一些文书往来的公务,有重要的宾客来到高显时,替公孙模张罗着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