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骂完之后,不容蔡邕分辩,便让士兵将蔡邕押至廷尉处问罪。蔡邕有口难辩,但作为文学家和史官,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继续写成汉史,便向王允低头,陈辞谢罪,表示愿意承受刺剑削足的酷刑以保全余生。
士大夫们同情蔡邕的遭遇,设法营救,却被王允严词拒绝。估计王允当时正想杀鸡儆猴,震慑董卓的余党吧,否则也不会因为蔡大学士的一声叹息,就蛮不讲理地将蔡邕打进牢狱。
太尉马日磾揣着一张老脸来见王允,说道:“蔡伯喈是难得的旷世奇才,学问渊博,见多识广,特别是对本朝发生的事情了解颇多,我们是否应当给他一个机会,让他继续写成史书。况且,蔡邕以忠孝闻名于士大夫之中,现在以莫须有之名给他判罪,恐怕有失众望,不服人心啊!”
王允根本不听劝告,反驳马日磾说:“先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成谤书,流传后世,现在国事衰败,社会上缺乏时代精神,不能让蔡邕再像司马迁那样,毁谤和诬蔑幼小的天子,因为这既对神圣的道德教化毫无益处,而且还使我们这些人遭到批评和指责!”
马日磾劝说无果,只得退出王允府邸。
眼看蔡邕就要被赐死的时候,长安城里来了一位身份不起眼的士人,却是幽州刘虞派到长安向蔡家提亲的人到了。
第一七四章 营救大学士
代表刘虞前来长安向蔡邕提亲的这位低调文士,名叫陈逸,是灵帝时期已故太傅陈蕃的儿子。
党锢之祸时,窦武、刘淑、陈蕃三人被天下人称为“三君”,为“一世之所宗”,即值得世上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陈蕃因为谋诛宦官事败被杀,在他死后,友人朱震弃官为陈蕃收葬,并将陈逸藏匿于冀州清河国治所甘陵附近,宁死不肯向宦官们说出陈逸躲在何处,终令陈逸免于被捕。
黄巾之乱开始之后,朝廷大赦党锢之祸中受到牵连的犯官家人,陈逸于是获得自由,终于不用躲避度日。不过当时冀州正是黄巾祸乱最为严重的地方,陈蕃于是跟随青州和徐州逃亡的百姓一起来了刘虞治理下的幽州。
刘虞得知陈逸的坎坷经历之后,收留了他,让他在昌平县内做了一名县丞,也算是让陈逸有了一处安身之所。
为了给儿子说一门合适的亲事,刘虞这次可是动了不少脑筋,也费了一番功夫。因为考虑到长安还被董贼控制,刘虞便请陈逸出面,替自己去一趟长安,看看蔡邕之女蔡琰是否嫁人,如果没有嫁人,便向蔡邕提亲,将蔡琰嫁给自己的儿子刘和。
刘虞之所以派陈逸来见蔡邕,那是因为蔡邕当初也是深受党锢之祸,与陈逸同病相连。而且,陈逸之父陈蕃当初在世时,那可是天下士人的榜样和楷模,深受蔡邕的敬重。
陈逸在幽州已经呆了七年,亲眼见识了刘虞治理幽州的功绩,也很感激刘虞给他提供了一处安心生活的平静之地,所以对于刘虞的委托非常上心,一路上都是风尘仆仆的赶路,从不多做歇息和耽误。
为了保证陈逸在路上的安全,刘和安排了陶宽等人伴随同行,顺便替他给段煨送一封密信。陶宽等人在关中地区生活过数年,又曾随段煨前往洛阳和陈留等地作战,所以对于沿途的道路十分熟悉,可以避免陈逸走岔了道路,遭遇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