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给你选择

我来做明帝 九悟 1878 字 2024-02-12

吴三桂对老父亲吴襄还是很孝顺的。而这年头,“孝”是需要褒奖的行为。

崇祯对吴襄是相当的不感冒。原本的历史中,崇祯四年,大凌河战役发起。孙承宗派遣吴襄率部参与救援祖大寿。吴襄竟然在救援时逃跑。

这是大明兵将,特别是辽东军在和建奴作战时最常发生的事情。

吴襄此人尤其的无耻。不管是从国家,还是私利。都不该如此的。祖大寿可是他的妻兄!吴家也是攀附到祖家之后,才有吴三桂日后军权在握!

此战的后果是孙承宗罢归故乡高阳,日后全家死于守城中。大明在军事上失去这位战略级的大手子。

孙承宗和袁崇焕的区别就在这里。他的眼光、战略更高明。袁崇焕起复蓟辽督师后,五年平辽只是聊慰上意。而孙承宗知道怎么平辽的!

那就是不断的修碉堡,步步推进。

这是在明军现有军事水平下,唯一可行的办法。

孙承宗在崇祯三年上半年收复蓟镇诸城后,坐镇山海关。随即就在崇祯四年派兵到大凌河旁修建碉堡。从这里就看得出两人在战略水平、后勤组织的差别。

但是,孙承宗指挥战役,实际作战却只能依赖于派遣出去的武将。武将不给力,孙先生就抓瞎!假设救援大凌河的队伍是袁崇焕带队,他吴襄敢跑?

给他两个胆子!

崇祯想起吴襄的所作所为,心中升起厌恶。微微沉吟后,说道:“遵化重镇,不可不守。吴三桂,朕将京营剩余的精兵两千给你。升你为游击将军,前往遵化救援。”

郑伯克段于鄢。吴襄、吴三桂想不想当汉奸,是不是保存实力不顾军法,朕给你们选择的机会!

吴三桂一愣,抬起头去看天子。

他出发前和父亲还有过交心的谈话。他怎么可能不知道他爹叫他来京城避难的?但天子竟然同意增兵遵化,竟然是又要把他派回去。而且将他擢升为游击将军。

十八岁的实权游击将军啊!大明开国百年,有这种事?

这…倒是是天恩浩荡,还是天子欲借刀杀他父子?

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

——黄台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