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第 64 章

连赵云也不知道诏书的内容,不由得问:“先生何出此言?”

诸葛亮无言。当着赵云的面把诏书烧个干净。

赵云只好回来跟刘辨回禀。刘辨大失所望。诸葛亮也太怂了些,竟没有延续水镜山庄的风骨,也没上他的套。

但第二天诸葛亮就在朝堂请辞。自称来到洛阳水土不服,夜里多梦,希望回南阳种田。

这回轮到刘辨猜不透诸葛亮是什么意思。他是隐忍蛰伏,还是真的被昨天赐诏书的举动吓怕了?

但不论哪一种,刘辨都愿意放虎归山。

庞统对他这位同窗颇为忌惮。特意早朝以后面圣劝谏:“不可让诸葛亮回荆州。他但回去,只怕要重演水镜之祸。”

刘辨故意道:“我放他回去,也叫引蛇出洞。总得让刘协看到些希望,找个人投靠罢。”

庞统直皱眉:“只怕陈留王不会上当。”

“那就叫诸葛亮做大做强。朕打算助他成为荆州一霸,叫刘协入套。”

庞统惊呼:“陛下给他一州,怕是叫他翻了天下!”

庞统的估计是对的。诸葛亮的确是开挂一般的存在。但若说翻了天下也不太可能。后来诸葛亮刘备手里握着荆州益州,照样也只能三分天下。

刘辨意已决:“舍一州,换个陈留王,朕舍得。陈留王不除,朕的心里不安。”

庞统眉头皱得更紧。陛下要除掉陈留王的心是如此急切。他得给自己谋条后路。

因为陈留王其实就在庞统自己手中。

当初是水镜先生把陈留王交到了他的手中。

由此也可见水镜计策之高明。庞统与山庄素来交恶,生活又邋遢懒散,谁能想到山庄会把未来的天子交给庞统呢?别说一般人想不到,庞统自己也想不到。向来对自己白眼的老师竟丢给他这么重的责任。

那说明老师对他刮目相看了吗?庞统可不这么想。他反倒觉得自己是个工具人。更生发出倒过来清算水镜庄的心思。可以说水镜先生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刘辨身边有贾诩,如今看来又要重用诸葛亮,庞统心里有数敌不过二人联手,只恐将来东窗事发,于是便谋求后路了。

庞统便道:“臣请陛下赐臣益州。可掣肘诸葛孔明。”

刘辨其实怎么也想不到刘协会跟着庞统。只道庞统是拿诸葛亮当对手,也乐于见他们两人窝里斗,便大方地应下。

于是卧龙凤雏、荆州益州两个州牧走马上任。

等到两人都离开洛阳,一直默不作声的贾诩才给陛下上奏:“陈留王在庞士元手中。此刻仍然藏在荆州。”

老狐狸毕竟是老狐狸。他在追查刘协的过程里,叛门的庞统也没放过。果然一查就查了出来。

刘辨不说话。谋士说的话都是半真半假。刘辨习惯了听他们说而不下决断。

贾诩道:“臣不敢隐瞒陛下。臣已着人将陈留王劫出。”

刘辨反问句:“你为何等他上任益州再说?”

贾诩道:“益州险要,山路曲折。庞士元不入巴蜀,不受群山阻隔,他与荆州的联络便畅通无阻,臣便无法迅速劫人。”

庞统本来想着益州有群山阻隔,能当个守土之王。却不想大山也把他的通信隔住。给贾诩抓住机会,一把拿下陈留王。

可是贾诩也不想把陈留王交给朝廷。他也要留后路。于是他又向皇帝回禀:“陛下恕罪。陈留王狡诈。臣的人劫出以后,不慎又把他弄丢了。”

刘辨一副不信任的表情。你当我三岁小孩?莫不是你自己藏起来?

贾诩将象笏和顶戴俱放到地上:“臣有罪。臣请告老……”

“好,你告老吧。自此在家里待着,没事不要出门。”

自从上次脚踢水镜,刘辨对谋士们就不再客气。贾诩既然想告老,就把他软禁在家里,日夜监视着,看他能翻出什么水花。

贾诩是真的要告老的。他真的老了。只唯恐多疑的陛下在他老了以后还不放过他,这才把陈留王劫出。劫出陈留王以后,他是真的放了陈留王。以贾诩的判断,庞统藏人之事迟早是瞒不住的。还不如让陈留王流落民间。民间何其大,想找个人是绝不容易的。

没想到他才退休没几天,陈留王就来到了洛阳。

贾诩几十年来头次有点慌。他生平只算漏两个人,一个是郭嘉,再一个就是莫名其妙跑到洛阳的刘协。刘协他来洛阳做什么?莫不是以为陛下还会信守当初身在曹营的的承诺,打算禅位于他吧?

贾诩连陛下如何对付陈留王都想到了。残害手足不是明君所为。因此陛下必定会对陈留王委以重任,把他立为皇太弟。这招实则“捧杀”。朝廷里害过陈留王的大臣不在少数,届时不必陛下出手,他们头一个就是要干掉陈留王。

陛下做的,跟贾诩想的完全一样。

贾诩已替陈留王感慨了无数回。毕竟是先帝骨血,毕竟他也有机会当皇帝。

贾诩感慨了大半个月,陈留王还没死。反倒是起本参奏陈留王作威作福的官员被革掉官职。

贾诩本以为这只是皇帝想做足戏,不料又几个月过去,陈留王在朝中的势力愈发炽盛。

贾诩有点懵。难不成陛下真把陈留王当成了接班人。

合欢殿里,刘辨正在焦急地等待着系统的播报。前几日荆州快马来报,刘玄德的聚仙台快要修好了。只稍等聚仙台完工,大汉一十三州的大鼎便能广聚天下灵气,产生扭转时空之功,把他和赵云送回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