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崇祯:朕虽然很不爽,但朕还是认了

时间悄然流逝,一眨眼,便又来到了两天后。

这一天,兵部衙门,李邦华正埋头处理着手中的公务,突然就在这时,一名官员匆匆走了进来。

手中还拿着一个密匣。

“大人,这是从宣府发来的奏疏。”

李邦华听到这话,当下就吃了一惊,他赶忙抬起头,目光紧紧盯着那密匣,心中满是疑惑。

怎么这么快?

他当然知道这封奏疏是朱慈烺从宣府发来的,只不过他没有想到这封奏疏会来得如此之快。

毕竟算算时间,距离上次孙传庭送来的信到京城也不过四天时间而已。

要知道,四天时间也就够往返宣府一趟,这岂不是说朱慈烺在接到孙传庭发来的军报之后,立刻就做出了决断,然后马上又发往了京城?

怎么说呢,这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快得让他都有些不敢相信。

虽然心中满是疑惑,但紧接着,李邦华还是伸出手接过了密匣,打开之后拿出里面的奏疏。

然后仔细地看了起来。

一瞬间,他的眼神中就爆发出了一阵难以抑制的光芒,那光芒中既有惊喜,又有钦佩。

片刻之后,他喃喃自语道:

“太子殿下果然非同凡响啊!”

李邦华怎么也没有想到,朱慈烺居然会想出这么一个绝妙的主意来对付李自成。

在他看来,这位太子爷真是聪明的有点离谱了,反正以他的才智,是想不出这么好的办法的。

紧接着,李邦华没有丝毫的犹豫,他迅速将奏疏收好,然后直接便带着这份奏疏匆匆来到了内阁。

内阁大臣们听到是李邦华来了,心中瞬间也猜到肯定是因为朱慈烺回信的事情。

不过,他们也没有想到这回应居然会来得这么快,一个个都面露惊讶之色。

片刻之后,李邦华出现在众人眼前,只见他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大声说道:

“诸位,太子殿下回信了!果然,太子殿下的想法和我们不谋而合,只不过他想的要比我们更加细致、更加周全一些。”

“若是按照太子殿下的方法实施,怕是闯贼要有苦头吃了!”

几位内阁大臣听到这话,皆是面面相觑。

紧接着,这封奏疏便被送到了薛国观手里。

薛国观接过奏疏,大概看了一下,也是有些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他本来以为之前这位年轻的太子爷就已经够厉害了,没想到自己到底还是小看了这位太子。

这位太子的聪明才智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仿佛浩瀚的星空,深邃而神秘,让人捉摸不透。

随后,其他几位内阁大臣也都纷纷围了过来,好奇地接过奏疏看了一下。

瞬间,他们的脸上也都是一阵惊愕,有的甚至忍不住发出了惊叹声。

就在这时,一旁的王承恩主动开口道:

“诸位大人,要不要咱家现在去将陛下请过来?毕竟此事事关重大,怕是还需陛下亲自定夺。”

薛国观听到这话,才如梦初醒般反应过来,然后对着王承恩说道:

“多谢王公公提醒,还请公公快请陛下过来商议此事,如此一来,今天晚上之前,圣旨就可以发往陕西了。”

王承恩听到这话,没有丝毫犹豫,直接便转身匆匆离开了内阁,去寻找崇祯。

而崇祯这会儿依旧在后宫之内和周皇后卿卿我我,享受着这难得的温馨时光。

当王承恩来到后宫的时候,门口的小太监就拦住了他。

小太监有些尴尬地搓了搓手,小心翼翼地说道:

“王公公,陛下说了,任何人都不许打扰他。”

王承恩听到这话,眉头微微一皱,心中暗自叫苦,他知道崇祯这会儿又在“忙活”了。

但他也没办法啊!

毕竟事关国家大事,片刻也耽误不得。

因此他只能沉着脸,事情严肃地说道:

“滚开,此事关乎国家大事,不得阻拦,要是陛下怪罪的话,咱家一律承担。”

小太监听到这话,也不好再阻拦,毕竟王承恩可是所有太监的“老大”,在宫中地位极高,他们可不敢得罪。

紧接着,小太监们乖乖的让开了一条路,王承恩随即再次来到了坤宁宫前。

他轻轻敲了敲门,然后说道:

“陛下,太子爷那边回信了,内阁请您现在马上过去商议一下。”

屋内的崇祯听到这话,随即便有些扫兴地皱起了眉头。

因为他刚刚才有了兴致,正准备和周皇后亲近一番,结果没想到就被朱慈烺的信给打断了。

不过好在崇祯还没有京虫上脑,知道事关重大不能耽误。

因此他赶忙说道:

“朕马上就来。”

随后,他匆匆起身,开始穿戴龙袍,一旁的周皇后也是帮忙了起来。

穿戴整齐之后,崇祯这才打开了房门,随后便和王承恩来到了内阁。

几人见到皇帝来了,赶忙纷纷起身,恭敬地行礼道:

“臣参见陛下。”

崇祯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免礼,随后便在椅上坐了下来。

紧接着,王承恩便将那封奏疏递给了崇祯。

崇祯接过奏疏,大概看了一下,脸色顿时就闪过了一丝犹豫之色。

他抬起头看向眼前的众臣,犹豫的说道:

“太子的意思是要给李自成封陕西、河南、山西三边总兵,还要给他加封督师。”

“当然朕知道,这些都是为了彰显朝廷的诚意和迷惑李自成,但这样是不是有点过了?这样跟封李自成为西北王也没什么区别了。”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疑虑和担忧,显然对朱慈烺的这个提议有些不太认同。

薛国观听了这话,赶忙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

“启禀陛下,臣倒是觉得这样做并无不妥之处,因为这样做能彰显朝廷的诚意,让天下人都看到朝廷对招安李自成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