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真当锦衣卫是吃干饭的啊!

“而且京城之中目前储备的粮食也足够整个京城的人吃上一年之久,就算加上那些灾民,也能吃上七八个月。”

“除此之外,再过三个月夏粮就该到了,这也就是说,京城目前根本不缺粮食。”

“但这件事情是国家机密,外人并不知道,那些商人自然也不知道,所以他们才会误以为京城很缺粮食。”

“既然如此,那本宫就不妨坑他们一把。”

“他们不是想高价囤积粮食吗?本宫满足他们!他们要多少就给他们多少!”

“等到夏粮和海外的粮食运到大明来,你说这群商人慌不慌?”

听完了朱慈烺的话,夏德武和张世泽瞬间懵逼。

因为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朱慈烺居然早就准备了后手!

这样一来的话,那些高价囤粮的商人们恐怕要破产了

毕竟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大明居然会直接从海外购买粮食运往大明

等到了那个时候,他们为了少亏点钱,一定会低价抛售粮食。

到时候粮价自然也就稳定了,甚至粮价很有可能比之前还要低。

不得不说,这个办法真是太妙了!

想明白了这一切之后,两人随即满脸钦佩的拱手道:

“太子殿下圣明!臣心悦诚服!”

事实上关于赈灾,朱慈烺也从后世的某一本明朝中看过一个颇为有用的办法。

那就是不用商人们自己提出粮食涨价,朝廷方面直接宣布粮食涨价,最好是把价格提高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然后把粮食涨价的消息告诉更多的商人,甚至是传到全国各地。

这样的话,全国各地的商人们就会源源不断地将粮食运往受灾的地区,想要赚取高价。

而等到这个时候,运到灾区的粮食已经多到了无法想象的数量。

这个时候,粮食的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

毕竟物以稀为贵嘛!

粮食太多,自然也就不值钱了。

但是

朱慈烺发现这个办法在明朝这个时候是行不通的

因为第一次使用这个方法赈灾的是宋朝的范仲淹!

甚至还因此演变成了一个典故,叫‘以智赈灾’!

不客气地说,只要读过书的,基本上都知道这个典故,也知道这种赈灾的办法。

而大明的商人们大多数都是读过书的

所以说,要是有谁真的在明朝用这种办法赈灾,那他的脑子肯定有什么问题!

再者说,大明现在不只是一个地方闹灾荒,而是全国各地都闹灾荒。

那些商人们选择的余地实在太多了。

就算他们把大量的粮食运到了京城,结果一看到京城的粮食价格太低,他们也可以把粮食直接运到其他地方去发横财。

所以,朱慈烺只能采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对付这些想要发国难财的商人们。

那就是撑死他们!

总而言之,无论这些商人们想要多少粮食,朱慈烺都会卖给他们,直到把他们彻底撑爆!

等到他们再也拿不出钱来购买粮食的时候,朱慈烺就会利用大明日报告诉所有人,从海外购买的粮食马上就要到了。

到时候,这些高价屯粮的商人们为了不破产,肯定会大量抛售他们之前囤积的粮食。

京城的粮价自然也就稳定下来了。

什么?

你说他们可以带着粮食去其他地方高价售卖?

拜托!

真当锦衣卫是吃干饭的啊!

他们要是敢有这个想法,不等他们开始行动,锦衣卫就会立刻抄家!

京城的粮食,只能待在京城里!

除此之外,在这次谋划中,朱慈烺还能再赚一大笔银子,毕竟这五百万石粮食可都是老丈人送的。

按照现在的市场价,要是全部卖掉的话,足足能赚一千五百万两银子!

何乐而不为呢?

思绪回转,朱慈烺又看向夏德武道:

“就按本宫刚才说的去办吧!”

“你最好不要亲自出面,派一些信得过的人去联系一下那些想要囤积粮食的商人,他们想要多少粮食就给他们多少粮食。”

“他们要是能把这五百万石的粮食全部吃下,也都给他们。”

“不够的话,本宫就调用太仓里面的粮食卖给他们。”

“总而言之,他们买的粮食越多,对我们越好!”

“另外,这件事情只有本宫和你们二人知晓,切不可告诉其他任何人!”

夏德武和张世泽听到这话,赶忙拱手道:

“臣遵命!”

“那臣这就去办。”

可就在这时,朱慈烺又道:

“张世泽,你先别走。”

张世泽闻言点了点头,夏德武则是离开了。

等到夏德武离开之后,张世泽这才开口问道:

“太子殿下,还有何事?”

朱慈烺淡淡的问道:

“朝廷里的那些勋贵们在京城中都有不少商铺吧?”

张世泽听到这话心中一惊,还以为朱慈烺又要对勋贵们下手。

但紧接着,他还是老实回答道:

“没错,勋贵门在京城传承了两百多年,产业和商铺自然也遍布各行各业。”

“就算之前主动交了些银子,但他们的家产还是颇丰的。”

说这话的时候,张世泽的额头都在冒汗。

他实在害怕朱慈烺再对勋贵们来一次清洗。

然而朱慈烺听到这话却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只是淡然的点了点头,随后继续说道:

“你找个时间,把他们聚到一起吃个饭、喝个花酒什么的。”

“然后再劝劝他们,就说最近一段时间,大明正值多事之秋,让他们别捣乱。”

张世泽听到这话,这才松了口气,随后拱手道:

“太子殿下放心,臣一定会好好叮嘱他们的!”

“要是没有其他事情,那臣就先告退了!”

朱慈烺挥了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