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崇祯:吾儿当为尧舜,大明,是你的

因为他们知道朱慈烺说的没错。

这大明,需要的不是崇祯这样的皇帝,而是太子爷这样的皇帝。

有太子爷在,大明定会再次走上巅峰!

和之前不同的是,崇祯现在虽然在沉默,但他却并未生气。

因为现在的他已经认命了。

他明白,就算自己回到京城,再坐上那个位置,也做不到像朱慈烺一样好,甚至有可能会把大明带回原来的轨迹。

因为他多疑的性格是无法改变的!

他无法彻底的相信任何人、也无法给予任何人全力支持。

这是之前他毫无保留的相信袁崇焕留下的后遗症,他真的不再相信任何人了!

而这样的人,真的不适合做一个皇帝!

就像之前说的那样,他彻底认命了!

此时此刻,看着眼前的朱慈烺,崇祯突然想到了他的皇兄临终之前对他说的那句话:

吾弟当为尧舜,大明,是你的了!

而现在,他也真的很想发自内心的对朱慈烺说出同样的话:

吾儿当为尧舜,大明,是你的了!

不过他最终还是没有说出来。

也幸亏他没有说出来,不然朱慈烺最少得恶心好几天,毕竟这些话有点太不吉利了!

最终,崇祯只是叹了口气,说道:

“就按你说的做吧!等回去之后,朕还是待在后宫里面,你继续监国!”

“只要你愿意,朕随时都可以把皇位禅让给你!”

“不过,你不能再把朕困在坤宁宫了,整个后宫朕都可以自由行走,只要不出后宫就行,你觉得如何?”

朱慈烺考虑了一下,觉得这样也没啥问题,便点了点头:

“那就这么说定了。”

“除此之外,儿臣每年给父皇拨一百万两银子,随便你怎么花,儿臣不管。”

“只要父皇你别给儿臣惹事儿就行。”

就这样,父子之间难得达成了共识。

很快,抄家的圣旨就全部都准备妥当了。

朱慈烺又叫来锦衣卫和自己的亲兵以及白杆兵,然后将他们分成一百人一组,带着圣旨前往各地抄家。

不过这次抄的不是京城的家,而是这些人远在江南各处的老家。

即便还没有给那些家伙定罪,但抄家的事已经可以先行一步了,毕竟这件事情宜早不宜迟。

于是乎,一支支兵马再次从宣府出发,直奔大明各地而去。

而在这段时间里,秦良玉正式接手了宣府总兵的位置。

她将自己的白杆兵打散融入边境守军之中,大大增强了宣府的军事实力。

当然,秦良玉并没有把所有的白杆兵都留在宣府,其中一万人是要跟着崇祯和朱慈烺回京的,此外她的儿子马祥麟也会跟着一起回去。

毕竟不派人护送崇祯和朱慈烺,秦良玉实在是不放心。

史可法这边也进行得十分顺利,他正式接手了宣府巡抚的位置之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大大促进了宣府的贸易发展,让这里的商人积极性更加高涨。

总的来说,宣府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着。

又是两天过去,朱慈烺终于决定要回京了!

因为算算时间的话,他已经在宣府待了将近六天的时间,远远超出了之前计划好的时间。

若是再算上回去的时间,他这一趟整整出门了半个月。

现在的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去京城了。

他想知道毕懋康的燧发枪研究得怎么样了?

想知道汤若望的大炮又搞得怎么样了?

以及毕文轩有没有搞定热气球?

于是乎,一大早的,宣府的军队又开始运转了起来。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崇祯和朱慈烺的御驾浩浩荡荡地出城而去。

秦良玉亲自护送他们到城外二十里处,这才回到了宣府。

马祥麟带着一万白杆兵随行护送、方正化带一千净军、李若琏带着剩下的七百名锦衣卫、李虎带着剩下的一千亲军随行护驾。

就这样,一行人浩浩荡荡地离开了宣府,踏上了回京之路。

与此同时,南京城外。

一支气势汹汹的人马疾驰而来,目标直指南京城。

守城的军官见状,刚要伸手阻拦,却被为首那人身上的装扮吓得目瞪口呆。

因为那人身上竟然穿着一件看似龙袍的服饰!

在明末,虽然对于服饰的管理已经相对宽松了,百姓们也偶有僭越之举,但如此明目张胆地穿着龙袍,无疑是等同于造反,是要诛九族的大罪。

守城军官一时愣住,有些不知所措。

然而,就在他愣神的片刻,那支队伍已经来到了他的面前。

为首之人冷冷地看着他说道:

“本官是福建总兵郑芝龙,有要事进城。”

说着,递上了一份文书。

没错!

此时此刻出现在这里的,赫然便是大明好岳父郑芝龙了!

守城军官这才回过神来,仔细打量郑芝龙,发现他身上穿的并非真正的龙袍,而是蟒袍!

即便如此,这蟒袍也足够吓人,因为这可是皇帝赐予臣子的最高荣誉之一,代表着尊贵无比的身份。

回过神来,守城军官这才小心翼翼的接过文书,仔细查看了一番后,又恭敬地还了回去,说道:

“下官拜见郑总兵,郑总兵请进!”

说着还做了个请的姿势。

没办法,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何况郑芝龙的总兵比他大的不止十级,而且还穿着蟒袍!

惹不起!

真惹不起!

郑芝龙看起来心情不错,随手从袖口掏出一大把银子扔给了守城军官,说道:

“拿去喝茶。”

说完,头也不回地进入了南京城中。

他这次来南京的目的,是为了找他的儿子郑森——也就是后来的郑成功。

原本,郑芝龙打算回到江南就让儿子带着女儿去京城的,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这样不妥。

毕竟太子爷吩咐的大事更加重要,还是先安排好大事再说。

于是,他一路直奔福建,安排好了福建的调兵事宜后,又匆匆赶往了南京。

因为忙着赶路,他连家也没来得及回。

不过,这也没关系,等接到郑森后,他们父子二人就可以回家了,然后再让郑森带着他的妹妹一同去往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