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急乱投医,说的是人;公司到了苟延残喘时,似乎也好不到哪儿去,见个稻草就想牢牢抓住。
朱子顺使出了浑身解数,几乎跑遍了绿山大,中型医院,正当他把这个新渠道,做出来一些眉目时,亲眼目睹的一件事情让他停了下来。
那天,他刚从市立二院药房主任办公室出来,前去内科科主任那儿,送进货提成的“红包”。刚走到诊室门口,只见一位脸色蜡黄的老人,被儿女搀扶着刚好走了出来。
老人对身旁拿着长长药品单的儿女说:“这正经药我都吃不起了,主任又给开了这么多什么‘功能饮料’,我这病治不好,再给你们留一屁股债,不治了,回家!”
“主任还不是为您好?”一旁的女儿劝慰老父亲说“大夫又不能害你,给你开这些,肯定是对你的病有好处。您就别心疼钱了……”
这场景给朱子顺极大的刺激。老话说:“盗亦有道”,为了推广“乐源”,如果说针对穆大伟,季总这类人,他良心还过得去的话,面对这些吃保命药都捉襟见肘的患者,他无法做到成为一个杀人于无形的帮凶。
不管池嫂,安总怎么想,朱子顺从那天起,把这刚建立起来的医院,药房渠道坚决停了下来。
不得不承认公司的根本——产品定位,有着先天严重缺陷。朱子顺也越来越意识到了这个关键症结。
“乐源饮料”宣传的卖点是“解酒护肝”,其功效到底如何,无人可用量化数据来解答。而这唯一吸引眼球的特效,也只能诱惑的消费群体是那些“肉山酒海”的少数人。
在终端卖场朱子顺注意到,即使有兴趣的顾客,当看到“乐源饮料”不菲的价格,都摇摇脑袋,自嘲地说:“比我手里两瓶二锅头还贵,有那钱,还不如买瓶好酒喝呢。”
还有人提到:“喝酒就是要晕晕乎乎的感觉,喝这玩儿意儿越喝越清醒,那酒不是白喝了?”
穆大伟,季总那边的“团购”也渐渐没了动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这些高端消费群体而言,“乐源饮料”不过是酒席上的小调剂品,和每日摆在他们面前,不知多少更高级,更新鲜的洋货,终归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