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第一道恩旨,说穿了,就是大明现在粮食多了,不必小心翼翼地节约粮食了。所以,酒税从原来的百分之十,降低为百分之三。
降税,对于天下的军民百姓来说,当然是好事。起码,以后酒会便宜一些不是?
当然了,再降低,也最多仅能降低百分之七的价格。现场的大明官员们,还真不缺那点钱。
不过,这总是个好的兆头——朝廷都进一步减税了,待会儿,给大家加俸禄,总不好意思加太少吧?
很快地,朱元璋的第二道旨意下发。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治国之道,首在得贤。洪武六年,朝廷恩科,首录两千进士,多为人杰也!其众兢兢业业,为国为民,锐意进取,朕心甚慰。着洪武九年恩科,取士三千,钦此。”
三年招两三百当官的进士,是真不少。但是,如果是只招从小吏做起的进士,那两千人是不够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洪武六年的科举,就是一场大规模的实验。如今,实验效果的非常好,大明朝廷就开始加大力度了。大明第二场科举快要举行了,朝廷取士的人数达到三千。
录取率的提高,对天下人来说当然是好事一件。
“吾皇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再次谢恩。
对于大明朝廷官员来讲,很多人有子侄参加了这场科举。录取名额的增加,比酒税的降低,对他们更加意义重大。
紧跟着,朱元璋第三道恩旨下发。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即日起,我大明子民经商迁徙,无须四邻作保。非犯罪者,有司只有记录之权,而无拒绝之权,钦此!”
“不是……”
“这能行吗?”
“百姓都跑了,谁开交税,谁来服徭役啊?”
“此事,是不是从长计议啊!”
……
旨意刚一念完,全场文武大臣,面面相觑,一阵阵窃窃私语。
很简单的道理,在古代想离开本地经商、旅游、迁徙,没那么容易。
首先,你得有几户人家作保,你不会一去不回。若不然,你应该交的税收,你应该服的徭役,官府找谁要啊?
然后,即便有人愿意给你做保,没打点好小吏,人家就是能找各种理由不批准。毕竟,人家小吏也是为朝廷着想,稳定税源不是?更无耻的,可以说,是为了你父母着想,避免你死在外面,没人给他们养老送终不是?
现在,朱元璋和朱标商议了一下,索性剥夺官府这项审核的权力。大明百姓只要没有犯罪,愿意去哪就去哪。官府只有发路引,记录某人去哪的权力。只要某人没有犯罪,官府就没有拒绝某人迁徙的权力。
给大明子民自由迁徙权,当能进一步促进大明工商业的发展。
当然,现在问题就来了。
人走了,他们要交的税,要服的徭役怎么办?要知道,税收的收取,是大明官员们政绩考评的重要标准之一。
所以,众大臣听到这道圣旨后,才一阵阵窃窃私语。
朱标微微一笑,道“诸位爱卿勿忧。我大明的税收,无非是农税和工商之税。一个人,在哪里从事工商业,就在哪里交税,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农税么?人可以走,地搬不走。官府是根据地收税,而不是人。所以,如果某块土地应该缴税,而土地的主人不在未能交税的话。官府完全可以,没收他的土地,进行官卖,以抵农税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