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策并不否定《易经》的话,他只是给出了新的解释。

不少人当即若有所思,似乎觉得他说的颇为有理。

人群中有一人也在愣了一瞬后,突然眼睛亮了起来。

他站出来说道:“定西侯这般分尊卑,岂不是也说明你与我们这些尚没有功名者地位一样?”

“我若是人格高尚,难不成在你面前也能为尊?”

“你寒窗多年,一朝鲤跃龙门,岂不是什么变化也没有?”

赵策看了他一眼。

发现这人年纪看起来与众人差不多,但脸上却带着饱经生活的沧桑。

但这种年纪,做的却是儒生打扮,学历和年龄就有些不匹配了。

再看这人身上衣裳料子不大好,估计是家里没多少钱读书的人。

赵策看着他,悠然问道:“这些仁兄是儒生?”

这学子拱手道:“在下泰州王寿伯,随家父送盐至通州,向往京城繁华,故独自到此一游。”

“因幼时家贫支撑不起学业,也无能力参加科举,确实不曾有功名在身。”

在场的人中,大多数是读书人和富贵人家的孩子。

而且大部分最低学历都是秀才了。

骤然见到一个年纪差不多,又没有功名的人出声,大家都很是好奇的看着他。

赵策听完他的自我介绍后,点头道:“你我皆为大明子民,自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