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知行合一,可为圣人

“对了,朕将汪广洋下放浙江,为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你认为如何?”

刘伯温对汪广洋的处置也有耳闻,低头道:

“只看他能不能把握住机会了……”

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掌管浙江一地军政大权,由此可知皇帝对汪广洋还是有期待的。

他也明白皇帝为什么要提汪广洋。

因为李善长和自己分别拉扯出淮西,浙东两大集团。

汪广洋这种两边都不靠,又是朱元璋身边人出身的他更得皇帝信任。

身为高邮人的汪广洋,在海盗案中,杨宪挥舞屠刀,他却能毫发无伤。

由此可知杨宪也明白,汪广洋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浙江试点,压力和机遇都有,臣觉得以汪大人的能力,一定能胜任!”

“呵呵,朕本来打算让你刘基去的,不过想到你的出身恐怕当不得这恶人,去吧,记得你只有一个月时间。”

“微臣告退!

臣想跟陛下说一下,臣这段时日,可否多前往清心观,请教小真人?”

“腿长在你身上,你爱去哪去哪……”

等刘伯温告辞离去,皇帝咀嚼他离去那句话,有些疑惑。

这老小子,不会是看出什么来了吧?

……

沙!沙!沙!

房间里只有太子朱标在翻阅刘伯温笔记的声音,朱元璋回头问:

“你对摊丁入亩怎么看?”

在所有关于税法的改革中,商税对朱元璋而言不过是一个不成熟,也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反而是摊丁入亩这件事,事关一个王朝的根本税收,这才是真正的大事。

摊丁入亩之策,乃是封建王朝变迁,修补,最后完成变革的涉及国本的政策……

加上张异身份的加持,容不得皇帝不重视。

“儿臣觉得,此策可行。

将徭役纳入田亩,朝廷需要徭役的时候,再从别处征召民夫……

这是给百姓松绑之事,利国利民之事!

百姓田地最少,却承担着大部分的徭役工作,这本身就是不公平之事!

长此以往,民心恐变!

如果摊丁入亩,那土地的多寡决定了税收的多寡,这正符合张家弟弟的劫富济贫之策!”

追保似乎想起什么,自顾笑起来。

知道皇帝不解,他说道:

“儿臣想起上次拍卖会,明明可以逃过一笔税收,但张家弟弟却坚交税!

关于商品的分级税收,还有劫富济贫这件事上,至少他不是一个表里不一之人。

其实从僧道纳税也好,商税改革也罢……

动的就是他实实在在的利益,能为了理想,而不怕从自己身上开刀的人,至少是值得尊重的……”

老朱若有所思,他回忆起跟张异的过往。

这孩子似乎就是很努力的,推行一些事……

一个有理想的疯子,这是朱元璋对张异的评价。

“朕记得,他曾经给许存仁编撰过一本书,叫做《传习录》,此书有句话,朕印象深刻!

知行合一!

想要做到知行合一谈何容易?

当年朱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可他却陷入了扒灰的丑闻之中。

虽然这些传闻,并无定论,但也可知实践之难……

若真能做到知行合一,距离那圣人境界,怕也是不远了!”

一个能不管这么绕,都能坚定实践自己目标的人,值得任何人尊重。

老朱感慨,不是因为张异能窥见未来。

窥见未来,最多算是张异的仙缘,可推动这世间的变革,却是他的修行。

朱标接过老朱的话,笑问:

“若真为圣人,那可否为天师?”

老朱怒视自己这个败家儿子,他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对吧?

张异,或者说龙虎山上下对“天师”执念,老朱如何不知。

可是,想要从朱元璋这里拿回天师位,那是难上加难。

很简单,虽然同样是天师,过去的天师只不过是一个名词。

被朱元璋重新定义过的天师,乃是天子之师。

想要获得这个名号,说难不难,如果摊上一个迷信妖道或者佛门的昏庸皇帝,多少个国师之位都能给你……

可放在朱元璋这位皇帝之上,那是难上加难。

或者说,压根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