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寒冷期,天子守国门

叔叔,您对39年前的冬天是否还有记忆?

39年前,太湖冰封三尺!您家长如果有长辈,应该会告诉您当年那场寒冷,造成多大的灾祸!”

朱元璋沉默下来,他确实从父辈口中听过那年的寒冷……

但生活在这个时代吗,他早就习惯了这种环境,只当是等闲。

可张异从另一个角度,跨越千年,为他讲述天数的变化,却让人感觉如梦如幻,也寒冰彻骨。

四个寒冷期,老朱并不用太费事,就明白前三个说的就是西周,南北朝和两宋。

这几个时期的历史,他历历在目。

有冷,就有暖。

只要读过史书,就不难明白两个寒冷期期间的王朝是哪些?

两汉,唐朝就处在温暖期中……

所以,从天数来看,他朱元璋开局就比其他人更难?

朱元璋纵然有豪情万千,可是面对冰冷的天数,他也犹如一盆冷水泼下。

难怪张异会告诉他,大明几乎刀兵不断。

这刀兵的产生,根源还不是资源不够?

当大家都没有饭吃,天下都会大乱!

周围的邻居们抄起武器的时候,目光会不约而同投向中原腹地!

老朱一想到这个情况,锐气尽失。

古人也许有不敬鬼神的皇帝,但绝对没有不信鬼神的皇帝。

如果天都不站在他这边,那他这个皇帝和他创立的大明,真的能好好延续下去?

“天道不眷,天道不眷!”

老朱自言自语,他的失落显而易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爷天确实不怎么待见大明,但这又有什么关系?

就如当今圣上,他出身贫贱,还当了乞丐,这老天爷不眷顾他,他就认命了吗?

如果认命了,就没有今天的大明了!

咱们这些生活在大明的百姓,哪个都不是被老天爷眷顾的人,可咱们难道就不活了?

况且,咱们身在此时,至少还不是最难的时候,

等到寒冰期到了高点,加上内忧外患,也大不了改朝换代而已!

苦也好,乐也好,没得选择就杀出一条选择!

咱们的祖先们,茹毛饮血,不也一样延续到今天

没道理咱们这些人承了祖先们的恩德,却失去了先祖的血性!”

张异这番话说得自在,朱标和朱元璋却陷入沉思。

老朱看了张异一眼,这家伙的豁达,倒是有几分高道的风骨。

“没有更好的选择,那就是剩下的选择中做最好的选择!”

朱元璋的脸上有了一些血色,说出这句话。

“但你这个道士,似乎并不敬天!”

张异回答:“因为天道并不需要敬畏它,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仁,其实是万物平等……

我等生而为人,自然想着人的利益诉求,然天道眼中所谓人畜草木,其实并无区别!

它只是自然流转的道,无论前方是什么,它都会无情的碾压过去!

修道人修道,修的是道法自然,以自然为法,学习道的规律化为己用,方是正途!

所以小子口中不敬天道,所行却最贴近天道!

天道不需要你敬畏它,而是需要你了解他,学习它!

冷暖交替,就是大道自然的一部分,与其为这些不能改变的东西伤神,还不如利用窥见的天机,去做自己能做到的最大努力!

我等修道之辈,求长生难不难,可难,就不求了吗?”

“换而言之,这大明朝廷诞生,就注定很难了,那再难,难道就不活了?

有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解决不了,也问心无愧,总好过因为窥见未来而活在苦痛之中!”

张异深深看了朱元璋一眼:

“所以天机不可泄露,窥见未来之人,未必能承受其重!”

“娘的,被你这小子教训了!”

朱元璋也知道,自己瞬间的失落被张异看在眼中,他以自己的方式在激励自己。

老朱心头一阵暖流流过,这家伙不错。

“这些闲话少提,回到刚才的问题!

你认为迁都北方,也是天家应对寒冷期的一个好选择?”

“没错,迁都北方是必然的选择,关于经济,民心的事,以前咱们聊过!

就从天数这个角度来说,在寒冷期中建立的王朝,注定会边患不断!

其中以北方最为麻烦!

大明建立,民心本来就不稳,尤其是北方怀念前元者甚多。所以北方未来肯定要布置重病。

如果朝廷在南,对于军队的掌控,是鞭长莫及。

不管皇帝如何安排,未来都很难避免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唯有将政治中心迁徙北方,才能化解这个局面!

其中只从军事的角度说,开封就不合格,他和应天没有本质的区别!

长安我说过了,它不再是一个适合成为首都的城市,所以也可以排除掉!

历史上能成为都城的选择不多,像洛阳之类跟长安有相似的痛点,唯有大都最为适合成为首都!

虽然大明也受寒冷期影响,但大都附近的华北平原,依然是不错的产量之地!

加上海运,运河两大水路,能将南方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往大都!

这才是我大明未来国都的不二选择!”

“可是,大都毕竟距离蒙古太近……”

朱元璋说出他不选择大都真正的原因。

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应天当成永久的都城,他对应天府有诸多的不满意,可跟大都比起来,他还不如选择应天府。

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蒙古人的强大,朱元璋从来不曾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