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不用想也都知道!
这时,马铮继续说道:“在此之前,美国希望大日本帝国能够北上进攻红色苏联,消灭这个危险的国家,也希望苏联能够消耗帝国的国力,于是乎他们愿意支持大日本帝国进行对外战争。于是乎,不管是石油还是橡胶,甚至于钢铁以及各种资源都愿意出口给帝国。”
“但是现在,日本人看到帝国似乎已经没有了进攻苏联的想法,他们着急了,所以才会在资源上卡帝国的脖子。眼下美日通商条约即将终止,帝国想要获取资源,就必须做出选择了!”
话音刚落,吉本贞一再次问道:“那为什么大日本帝国就不能北上,非要南下和美英等国开战?”
马铮叹了口气说道:“因为在和苏联的交手中我们输了,国内一些人的脊梁因此被打断了!”
“柳生阁下说的可是诺门坎战役?”吉本贞一沉声问道。
“不仅仅是诺门坎,还包括昭和13年的张鼓峰事件!”马铮道。
吉本贞一当即说道:“柳生阁下,事情并不是您想象的那样,昭和13年的张鼓峰事件关东军虽然吃了亏,但是却并不是因为实力不强,而是因为准备不足。”
关于张鼓峰事件,吉本贞一算得上是亲历者之一,他知道的比较清楚。
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只因为关东军边境部队想打一战而已,刚开始天皇并没有批准他们在张谷峰的军事行动,这才导致了日军最终只集结了7000多人兵力和37门火炮,就前去挑衅苏联的边防部队,最终在苏军15000人机械化部队打击下损失惨重。
最终这次冲突以关东军伤亡1300多人,苏军伤亡近800人而告终。
马铮没有听吉本贞一解释,而是反问道:“那诺门坎战役呢?”如果说张谷峰是偶然事件的话,那诺门坎战役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该战役可以解释为日军入侵蒙古事件是北上计划开端,最终日军集结23000人,苏军集结了10万大军保卫蒙古的领土完整,最终击溃了日军第23师团和一个坦克装甲支队。
这两次的交锋都是日军战败,这表明是日军北上的决心不明确,其实苏联早在张谷峰事件中就摸清楚了日军高层决心的动摇,所以苏联在诺门坎战役战中不惜投入重兵不计伤亡,就是要打消日军北上的念头。
吉本贞一再次说道:“诺门坎战斗大日本皇军打的确实不怎么样,说是惨败都不为过,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关东军就一定打不过苏联军队!”
马铮点了点头表示认可,客观的说的话,日军参战的主力23师团并不是老牌劲旅,但作战中的表现其实并不差,还是可圈可点的。苏联经过大/清/洗之后,军队整体战斗力的确是下降了不少,这是日本轻视的重要原因。不过经过以重工业为主的两个五年计划后的苏联,在国力上还是强于日本的。
为了诺门坎之战,莫斯科方面甚至于调派朱可夫亲自前往外蒙古指挥苏蒙联军作战,并先后调集了十余万兵力,坦克和装甲车上千辆,身管压制火炮近千门,实战中总共消耗的弹药高达八万吨。
比较而言,日军先后调集的兵力接近六万,装甲车火炮飞机都远不如苏联投入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