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疯狂的时候,前线不足0.1平方米的土地内,甚至可以挖出287枚弹片。在这种高强度火力下,一般的地表野战工事无法发挥战场掩蔽作用,但是坑道战术却做到了。
据统计,坑道修成以前,美军平均发射40发至60发炮弹杀伤志愿军1人。
而坑道建成后,敌平均发射660发炮弹,才能杀伤我军1人。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在坑道战术面前彻底的麻爪了,他们引以为傲的飞机大炮在坑道面前作用被削弱到了极点,以至于一个小小的山头都得用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抢夺。
就比如在最激烈的上甘岭战役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以300门火炮、27辆坦克和40架飞机,猛攻志愿军驻守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6发。
猛烈的火力很快将高地表面的野战工事摧毁殆尽,而隐蔽在坑道中的志愿军守备部队大多安然无恙。
当敌弹幕射击延伸后,志愿军迅速占领阵位,阻击冲上来的敌军。
为消灭地下坑道的志愿军,敌军采取了种种毒辣手段:对坑道进行定向爆破,向坑道内施放毒气,用喷火器焚烧坑道入口,用迫击炮吊射坑道口,用铁丝网缠团堵塞通气口,从坑道顶部凿眼装药爆破等。不过这些办法,在完备的坑道工事和英勇无畏的志愿军面前均无法奏效。有时敌人挖开口子,志愿军夜间就顺着敌人开掘的口子杀出去。
据战史记载,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部队依托两个高地北山上的48条坑道,打退“联合国军”营以上兵力进攻25次、营以下兵力进攻650余次,歼敌2.5万余人,最终守住了阵地。
正因为志愿军创造性地将坑道作业发展到极致,逐渐抵消了美军的武器装备优势,使战线始终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南北地区。
以至于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承认,即使使用战术核武器也无法突破志愿军的防御。
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更是在报告中沮丧地写道:“我们用目前这种战法,至少要用20年光景才能打到鸭绿江。”
相比于十几年后,经历过二战洗礼的美军,眼下的日军不管是那个方面都差了不止一筹,美国人都拿不下的坑道工事,日本人就更不行了。
更何况,小鬼子的炮兵也都是以轻型火炮为主,远远比不上美国的重炮兵!
眼下小鬼子的炮兵主力是以山炮和野炮为主,甚至于一些二线守备部队则是以迫击炮为主,看看几十年后的美军,迫击炮那算什么!
人家动辄都是大口径的榴弹炮以及自行火炮,靠近海岸的战场甚至于还有重型舰炮助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