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散后,一辆警车开道,中巴车随后行驶在金环路上。在中巴车上,张国昌、丁仁杰、李凤江、赵奎胜等人陪同林诚昆参观东州的城市建设,我也在中巴午上。
车速很慢,张副市长望着车窗外,指指点点,有历史有现实地介绍着沿路风貌。有时索性下车,请林先生尽览风光,使其对开发东州市尤其是银环路,有个生动的感性认识。林先生不时露出笑容,点头表现出赞许和欣赏,并时不时地问上几句,气氛很是融洽,很是亲切。
张副市长是个很能感化对方并使对方沿着他的思路演进的人,他不失时机地介绍说:“林先生,以东州为中心在半径一百五十公里的范围内,聚集着钢都、煤都、煤铁城、化纤城、煤粮城、港口城等十一个城市群。东州是这一城市群的骨干和桥梁。扮演着既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又是经济腹地的双重角色。我们走的这条路叫金环路,是东州市一条环城高速公路,市内还有一条铜环路,一旦银环路打通,东州市就形成了三条环路相通,五条高速公路辐射的交通网络,这是一条东州经济的腾飞路,也是外商投资的发财路啊。”
“张市长,”林诚昆微笑着说,“东州市的发展思路很有气魄,我对银环路的投资很感兴趣。”
显然经过张副市长这一路谈笑风生的“游说”,林诚昆很自然地被感染了。当然,仅凭这么一点粗浅印象,就让人家明确表示干或不干,是不可能的。但良好印象本身,就带有希望色彩。
原来,香港回归这一现实,在海外华人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一些久战经济沙场的华商们,凭着对世界风云变幻的敏感洞察力,也出于理所当然的自身利益考虑,感到香港回归对他们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快捷作出抉择,否则会后悔莫及。而德高望重的林诚昆先生,早已是享誉海内外的爱国人士,他曾经不止一次地拿出巨资帮助国内扶贫解困,发展教育事业。不过,在此之前,他大部把资金投放到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如今,香港回归,他独具慧眼,拟实施投资的战略转移。他特别看好原本工业基础好、技术力量强的清江省,尤其是东州市。他们把这种投资热点叫做不失时机地抢占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制高点。应该说,张副市长与林诚昆先生开始这次愉快的接触很重要,给双方铺就了一条良好往来的坦途,营造了一个继续深谈的好氛围。
林诚昆在东州市考察了两天,张副市长全程陪同。林诚昆此次东州之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东州机场送行时,林诚昆拉着张国昌的手诚恳地说:“张市长,我对银环路很感兴趣,希望你到香港,我们细谈。赵先生,感谢你为我和张市长牵线搭桥啊。”
赵奎胜满脸堆笑地说:“林先生,您太客气了,希望我们合作成功。”
送走林诚昆之后,张副市长用我的手机向李市长汇报。
“国昌啊,我们要紧紧抓住林诚昆这条大鱼啊。”李国藩叮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