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底法还分为窄边包底和宽边包底。
窄边包底工艺更为古老,是将底边很窄的一小截敲弯包住底板,这种方法多在藏区流传。
宽边包底工艺算是改良型,将佛像底边一厘米左右的宽度敲弯包住底板,多在藏西北和青甘地区流传。
剁底法是在佛像底部内边缘剁出毛刺,然后用毛刺包裹固定住底板。
此方法出自明代永乐时期的宫廷造像。
清代为满足快速大批量生产铜佛像,官铸铜佛像全都使用了剁底法。
最后就是嵌板法了。
这是蒙区扎纳巴扎尔开创出的佛造像封底方法。
在铸造铜佛像时提前在内膛做好了凹槽。
只需把底板插在凹槽里,敲击凹槽下边缘突出部包紧底板就可以了。
这样的封底工艺对铸造工艺要求更高。
好处是能更好的防潮,适合游牧时随身携带。
但因制作相对麻烦,所以只在蒙区流传。
从这里可以看出封底工艺不同,铸造流传的地域也有很大不同,这些都是鉴定密宗青铜佛造像的基本点。
咱们再说回眼前。
董老板凑到我耳边,压低声音道:“这种封底佛像,通常都会装藏。”
“装藏是啥?”我不解的问道。
那时候我真不懂装藏的意思。
即便到如今,装藏也属于是小众范围内流传的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