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北邙山

废土仲裁 渔本渔 2296 字 2024-05-21

长桌左右各有八把交椅,再往左右数列圈椅。

“不用算了,屋内总计三十六把交椅,合天罡三十六,长桌左右,左主右客,自己找地方坐吧。”

秦历抬头一看原来是李老头正在冲着一排又一排的灵位上香,灵位密密麻麻得有上百个。

右侧一排圈椅,秦历自顾自的找了个地方坐了下去。

屋内没人只有秦历和李老头两人。

“百年基业,都是祖辈的心血啊。”李振山转过身叹了口气说道。

“李叔叔,你们这内部的事我一个外人在好吗?”秦历出言问道。

看着氛围,今天怕是要见血啊。而且李振山似乎是有话要单独和自己说。

“来了就别走了,看一场大戏又如何,你以后终归是要做生意的,生意啊免不了尔虞我诈,外贼易除,家贼难防,怕的就是反骨仔。”李振山坐在太师椅上饶有深意的说道。

这老头神神叨叨的。

看了看时间感觉差不多了李振山摆了摆手,只见李冰站在门口气沉丹田大喊了一声:“请诸家老大入堂。”

一声高呼秦历听见了稀稀疏疏的脚步声,没多大一会各色的人就走进了祠堂。

最先入门的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这人拄着拐杖身边有一人搀扶,看模样得有十岁了。

老者进屋后坐到了上首左手边的太师椅上,李振山坐在了右手边的太师椅上。

这老者一坐下就双目紧闭,一言不发,看模样似乎是充当吉祥物的角色。

这人叫李舒白,李家最长者,也是辈分最高的人,秦历在昨天的宴会上见过这个老头,别看现在一副风烛残年的模样,昨天秦历可是亲眼看见了这老头吃掉了一整只羊腿。

李舒白今年八十有七,但是当得是老当益壮,根据李运坤和他说的这老头子最小的儿子才十八岁,七十岁的时候还能生儿子,属实是养生有道啊。

李舒白不问李家的生意,也没有股份,但是由于辈分太大,按照习俗但凡北邙山内部有大事,李舒白都会出席,而且位置比李振山要高,名义上的最高决定者实际上就是一个老吉祥物,明哲保身老家伙精明着那。

在李家呆了几天秦历算是对李家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了。

李氏一族本是中原人士,清朝末年,大概在1886年左右,那个时候天下大乱,兵灾、自然灾害再加上祸害大清的洋人让国内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尤其是中原更是如此。

李家本是北邙山一带的猎户,但是因为实在吃不上饭了族内一众男丁带着族人和邻近几个村子的人口向南迁移。

一百多户几百口子的难民一路南下,到西南的时候仅仅只剩三十六户不足百人。

优胜劣汰,三十六户一家一个头人面向北方义结金兰,号称三十六义,结社名为北邙山,发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实际上就是这三十六家人当了土匪,开始打家劫舍了。

转战多年,北邙山在东南亚一带算是立住了阵脚,也算有了家业。

经过时代的变迁,北邙山从最开始的山贼土匪转行经商,北邙山也变成了北邙山商会最后变成了北邙集团。

李家宗族人口最多,李振山一脉历来就是北邙山的最高领袖,李振山高祖在转行以后将生意分成三十六份,一家经营一份。

但是做生意可比打家劫舍难多了,经过一百多年的岁月变迁,原来的三十六义现如今只剩九家号称北邙山九老。

但是就这九家组成的北邙集团就足够震撼东南亚了,东南亚各行各业几乎都有北邙山的触角,秦历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尤其是七十年代末李振山重心北上发展国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宗主李家更是气势冲天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

家业大了,难免会有宵小之辈,祠堂就是震撼这些宵小之辈的存在。

李运坤也来了,坐在秦历相对的位置,冲着秦历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