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 章 054

们出去散散心,不管有不有效果,反正陛下都夸了,他们给家中买轮椅,必然也是孝顺的行为!

这轮椅,买了!

家中有高寿长辈的,身子还颇为硬朗的,同样也买了。被人问到头上后才说,虽然老人家没什么重病,但年纪大了难免有些病痛,尤其是骨头,很是脆弱,偶尔身子不舒坦,往轮椅上一坐,让子孙推着他们出门,他们舒服不说,还能为子孙博一个孝顺的好名声。

多好。

就连萧景曜都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

宫里的老太妃,真的是神助攻啊。

轮椅都火爆成这样了,萧景曜这个最先想到做轮椅的人,自然是得了正宁帝一份丰厚的赏赐,一时风头无两。

萧元青已经见过一次大世面了。上回正宁帝亲自下旨给萧景曜赐婚,萧元青就战战兢兢地捧着圣旨,激动得差点晕过去。

现在那份圣旨还好好地摆在祖宗牌位前,萧子敬来了京城后,当即带着齐氏等人给圣旨磕了回头,而后摆上列祖列宗的牌位,每天三炷香。

这会儿宫里来了赏赐,萧元青可比上回镇定多了。奈何萧元青镇定了,萧子敬没办法镇定啊。萧子敬可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一个激动之下,连呼吸都忘了,心跳急剧加速,还没等内侍报完赏赐的东西,萧子敬就已经晕了过去。

萧景曜赶紧谢罪,命人去请大夫。

传旨太监同样有一瞬间的惊讶,但是他传了多年的圣旨,见过的大场面多了去了,只是晕过去一个人,完全是小问题。正好现在萧景曜风头大盛,传旨太监也想卖萧景曜一个好,见萧景曜慌忙请罪,传旨太监当即笑道:“老大人高兴得晕了过去,萧翰林至纯至孝之人,担忧萧老大人,乃是人之常情。萧翰林果然不负陛下夸奖,十分孝顺。”

嗯,正宁帝在还没给萧景曜赏赐之前,就对得用大臣们夸萧景曜至纯至孝,简直把萧景曜的名声刷到了一个巅峰。

别说其他人了,就连受正宁帝重用的六部尚书,现在都有些酸了。

他们倒不是眼红萧景曜获得的那点赏赐。都当上六部尚书了,谁没被正宁帝赏过东西呢?

重点是名声啊名声。

大齐以孝治天下,正宁帝金口玉言,连连夸萧景曜孝顺。那简直是拿自己在给萧景曜刷名声。

他们当年刚踏入官场时,有过这样的待遇吗?

六部尚书从未见过柠檬,却已经化身成了柠檬精。

好在他们也就在心里酸上那么一酸,对萧景曜没什么恶感。相反,他们十分看好萧景曜。

六元及第已经证明了萧景曜的才华,现在萧景曜一直待在翰林院,一是规矩如此,二是他年纪太小,不好给他太要紧的任务。

官场上,年纪太小,并不是一件好事。

更何况,他们也猜到了正宁帝对萧景曜的格外看重。作为天子重臣,正宁帝的心结,他们这帮人精怎么可能不知道。

只是说出来容易滚回家吃自己,他

们也只当自己不知道。

萧景曜的年纪有些讨巧。以正宁帝的心结,

就算正宁帝没有明说,

六部尚书这几只老狐狸也大概猜出来了,正宁帝心里,怕是真的拿萧景曜当祥瑞看待的。

或许正宁帝的理智告诉他,世上祥瑞大多是假。但萧景曜如此神异,又如此年纪,正好给了正宁帝相信他是祥瑞的理由。

从而让正宁帝再次确认,自己就是天命所归的帝王,先帝当年对他的否定,全都是错的。

这是正宁帝不能明言的心思,但老狐狸们都猜出来了。

所以萧景曜这个祥瑞,不能有缺陷。

也就意味着,他的第一件独当一面的事情,必然要完成得尽善尽美。

不然,萧景曜靠着正宁帝心里祥瑞的定位得了多少好处,有瑕疵之后,就会遭受正宁帝多深的厌弃。

想到这里,老狐狸们也不由叹了口气,觉得萧景曜这个祥瑞的定位,也并不完全是好事。

李首辅心思更深一些,猜到了萧景曜估计是正宁帝留给下一任帝王的能臣。所以现在正宁帝对萧景曜很亲近,也会为萧景曜刷名声。或许等到合适的时机,正宁帝就会给萧景曜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漂漂亮亮地办好一桩事情。

萧景曜在翰林院的所作所为根本瞒不过这些官场上的老狐狸。当然,萧景曜步步算计,行事那么高调,也根本没想瞒着。

他能在翰林院打个漂亮的翻身仗,还能让正宁帝决定重新给翰林院的书架整理分门别类,按的还是萧景曜提出的法子。

别看这只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老狐狸们都在这件事上看出来了最重要的一条讯息:话语权。

萧景曜一出手,就把翰林院如何整理书籍的话语权拿到了自己手上。

混官场的都知道,官场新人为何上任后总要缩着脖子过日子,打探清楚了规矩后再慢慢施展拳脚?归根结底,不就是话语权的问题吗。因为是新人,不知道规矩,而这规矩,都是上峰定的,或者很久之前就成了定论。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够官场菜鸟们喝上一壶的。

萧景曜选择直接掀桌。你按规矩给我下绊子?不好意思,现在规矩我来定。

翰林院最不缺的是什么?当然是书。

正宁帝金口玉言,要求翰林院书籍整理改制,全都按照萧景曜的想法来。那就证明,翰林院有一半的话语权,都被萧景曜拿走了。

标准这种问题,呵,现代人都懂。萧景曜现在就成了那个制定标准的人。哪怕是秦学士,萧景曜说他管理的藏书楼分类的方式不对,秦学士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不仅得认,还得开开心心地忍下来,殷勤地请萧景曜指点,该如何整理那些书籍。

所以这一轮交锋,翰林院众人只觉得萧景曜厉害,别出心裁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还得了正宁帝青眼。

落在老狐狸们眼里,顿时将萧景曜的资料再次翻出来仔细看了看。这种一出手就能从官署一把手手里抢走一半权力,甚至成为实际上

的二把手的狠角色,值得他们认真关注。

六部尚书很是开心,大齐能有如此出类拔萃的后辈。

都是读书人,大家都知道,念书念的好的人未必会当官。萧景曜露了这一手后,六部尚书都对他另眼相看,绝不会再有人说萧景曜不适合官场。

这小子哪是不适合官场,他简直是太适合官场了。一进官场就跟鱼进了水里一样,那叫一个游刃有余。哪怕楚行昭这等从小耳濡目染官场之事的官宦子弟,手段都和萧景曜不在一个层次上。

楚行昭和陆含章还在争赛道,萧景曜已经在抢裁判席位了。这能是同一水准吗?

六部尚书几乎能断定,只要萧景曜不出差错,日后入阁,只是时间问题。

话说萧家就是个寻常人家,萧景曜的祖父和父亲还都那么不靠谱,他小小年纪,到底从哪儿学来的这些圆融手段?

六部尚书都十分好奇,拿着萧景曜的资料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只能归结为,世上真的有什么都会的天才。

这般本事,只能是天授。

如此看来,正宁帝一直觉得萧景曜是祥瑞,好像也没毛病?

六部尚书思忖良久,最终得出这样一个结果,自己也忍不住失笑。

真好啊,自己和萧景曜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有的人的光芒是遮不住的。哪怕萧景曜的手段在六部尚书看来,只是寻常,算不得十分优秀。但以小见大,萧景曜显露出来的这份天资,让六部尚书们都十分认可,并一致认定,萧景曜是能在文官传记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

这就是名相的天分。

六部尚书也因此感慨万千,庆幸他们和萧景曜不处在同一个时代。

站在长辈角度,大齐有这样的栋梁之材,未来只会更加蒸蒸日上,盛世在望。

而若是与萧景曜同处一个时代……其中滋味,问问现在提起会试还有些憋屈的陆含章就知道了。

萧景曜的光芒太过耀眼,和他同时代为臣,便是自己再多才华,都注定被萧景曜的光芒所掩盖。

日月昭昭,不见繁星。

萧景曜不知道,他只是简单地回敬秦学士的行为,都被六部尚书们解读出这么多层的意思来。

不过认真想想,六部尚书们想得也没错。萧景曜本身就不是个会忍气吞声的人,自然不会老老实实地跟着规矩走。萧景曜更喜欢自己创造机会,在安全的范围内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这已经成了萧景曜的思维定式。哪怕先前萧景曜还没意识到给他下绊子的人就是秦学士,他也在无意中为自己抢来了自己能在翰林院中抢到的最大权力。

再加上正宁帝的配合,萧景曜到现在都没发现他那点小小的算计,竟然就让六部尚书分析出来了他远超常人的行事手段,并且断定他将来一定能入阁。

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老狐狸们这些年的官场生涯真的不是白过的,眼光一个比一个犀利。

户部尚书胡阁老还

悄悄嘀咕道:“我本来还好奇,萧家……咳,两代当家人都不靠谱,那些家底是怎么攒下来的。直到听到了萧翰林和邓氏书局合作卖科举书籍。天底下读书人那么多,谁不会掏银子买一份萧翰林亲自编写的科举书籍?那可是六元及第的传奇状元啊!我粗略算了算,萧翰林这次估计赚到了京城一座大宅院的银子。”

户部掌管天下钱粮,是朝廷的钱袋子。身为户部尚书,胡阁老自然对银钱方面格外敏锐些。邓氏书局要卖传奇状元亲自编写的科举书籍的消息一出来,胡阁老当即就是眼前一亮,拍案叫绝。这赚钱的法子,妙啊!

再一听邓氏书局给书籍定的不同售价,胡阁老算盘精属性发作,半夜睡不着,拿着算盘噼里啪啦算了好几天,终于算出了一个大概的数目。可以说,除了萧家人和邓氏书局的掌柜之外,就只有胡阁老最清楚萧景曜这次赚了多少钱。

说起来,正宁帝把福王扔去户部还怪合适的。胡阁老算盘成精,朝廷要用的每一笔银子都能被他算出花来,每次往外拿银子就格外心痛。

这不巧了嘛,福王正好是只铁公鸡。和胡阁老的属性多搭,就是正宁帝有些痛苦,现在福王认真干活后,正宁帝想从户部要银子,难度直接超级加倍!

本来只有个胡阁老,正宁帝还挺好应付。毕竟君臣有别,胡阁老再心疼国库的银子,最终还是拗不过正宁帝,只能一边痛心疾首地捶胸口,一边让人把银子拨出去。

但福王加入后就不一样了。在银钱方面,正宁帝是胡阁老的克星,而福王,是正宁帝的克星。

胡阁老大喜过望,激动之下抓着福王的手,眼泪哗哗流,“殿下!户部就需要您这样的能干人!您天生就该来户部!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