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阡夜夺魁

承唐 予我 5352 字 9个月前

“小二,醒酒汤。”柳阡夜见他神态严肃,又是关于自己,连忙唤来店小二。

待三人纷纷饮过醒酒汤,韩安国低声道:“墨辰兄,你的才学别人不知道,我却清楚的很。而且今年科举很特殊,依我看来,你今年考取进士几乎十拿九稳,甚至有机会拔得头筹!”

柳阡夜,闻言一震,惊呼道:“什么!”

“柳大哥,实不相瞒,我二人如今算是礼亲王的人。咱们这位王爷如今监国辅政已逾四年,期间他平内乱,整内阁,功盖当世。亲王殿下胸有大志,自他监国以来,凡事亲力亲为,事必躬亲,可他却一直苦于内阁无人可用。”

“这几年来,他大力提拔寒门士子,更是亲自主持每一年的科举考试。其实我二人早有向亲王殿下提过你的才名,亲王殿下也非常赏识你的才华,只是近五年的科举你居然一次也没有来过。”

“亲王殿下也十分遗憾不能得到墨辰兄你的辅佐来治理国家。时至今日,我二人听说柳大哥又一次参加科举,便急忙过来找你,希望你能有所准备。”韩安国道。

柳阡夜有些疑惑:“二位贤弟是何意?”

赵千羽在一旁解释道:“柳大哥,其实很简单,如今朝堂之上,官员派系林立。一派自是以亲王为首,寻求改革,想要中兴大唐,重振帝国皇室威严。另一派则以随国公为首,反对改革,极力打压文臣,代表了大多数武将门阀的利益。”

“随国公,可是当年逼得先生退出京师,含恨而终之人?”柳阡夜问道?

“对,就是那位随国公杨涉,世袭上柱国,杨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他也是老派武将世家的标志性人物。”

“先生当年便是谋求改革,结果受到楚国公的大力阻挠,甚至就连先生的独子,虽不是出自他的授意,却极有可能也是因随国公手下人而死。甚至就连崇明太子当年离奇暴毙据说也跟他们陇右武将门阀脱不开关系。”

“先生前半生的心血一半在于自己的孩子,一半在于崇明太子,那是我孔圣一脉当年对于皇朝改革最后的希望。结果遭此重创的先生,当年备受打击,只得黯然退出内阁,离开京师。”赵千羽点了点头。

“随着先生当年离京,内阁之中,我儒脉子弟便再无一席之地。”柳阡夜叹了口气,“记得当年第一次见先生的时候,还以为他是个老乞丐呢,谁能想到先生竟是大名鼎鼎的孔相。”

韩安国饮了一杯酒:“是啊,谁能想到堂堂一国阁老,孔圣儒脉最后的一位圣人当年居然会沦落如此啊!”

“柳大哥,我和韩大哥只是先生的记名弟子,而你却是亲传啊。我记得当年先生说过你有不亚于孔渊师兄和崇明太子的天才。”

“可能你自己都不清楚,即便过了近二十年,提到当年孔渊师兄的刻苦勤学,长安城知道的人依然佩服的很。”

“而崇明太子,十五岁被封为太子,短短两年就代替老皇主处理军国大事。崇明太子文武双全,被誉为当年帝国十秀之首,甚至有人暗暗将他同武皇帝当年天纵之才相提并论。”

“是啊,只可惜,天妒英才,先生早年唯二的两个得意弟子接连丧命,也让先生彻底对改革我大唐内政失去了信心,颓然退出长安,流落江湖。”

赵千羽也眼神迷离,似是在追忆已经逝去的时光。

“当年我们三个也是幸运,谁能想到一个衣衫褴褛、住在破庙里的老乞丐,竟然就是天下读书人曾视为楷模的孔明先生啊!”

“记得那时候,我们都还是河东书院名不传经传的普通学子。我虽有神童之名,却无一精通,当时的人甚至说我早晚江郎才尽。”

“那时候的伯威好像一直在攻读史科,无病则是因为身体原因被家里责令攻读药科。结果咱们三人,无论如何努力,在书院内都是榜上无名。直到先生那日,不知为何,突然开始教导起我们来。”

柳阡夜看着赵千羽:“我都忘了当时先生说你什么,反正自那以后,你在礼科上的进步可谓一日千里。同样的,还有伯威贤弟,在数科上的天赋也远胜常人,短短两年你二人就考过科举,外派做官了,记得当时书院里的人都惊呆了。”

韩安国、赵千羽相视一笑:“然而先生却是说过,我二人最多不过是执掌六部之才,而你柳大哥,先生当时说的可是,不亚孔渊、崇明,还把你收做了关门弟子,当时我们可是羡慕的很。”

柳阡夜的心思也不由飘向了二十年前的那个冬天。

那时候柳阡夜已经十二岁,在河东书院学习已有三年,他当时也已经考了三次进士。

然而即便每个人都知道中进士很难,但对于九岁便过了童子试的柳阡夜来说,三年未中反而成了他的负担。每每在书院之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年少成名、名不副实、江郎才尽。

不知是出于嫉妒还是苛责又或者是幸灾乐祸,没有人想过他们的言语对一个稚童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那时候孤僻的柳阡夜唯二的两个朋友就是刚刚进入书院的韩安国和赵千羽。

韩安国所在的家族根基是在河西,而他这一支却独自飘落在河东郡。赵千羽则是来自长安的贵族子弟,然而他父亲早亡,孤儿寡母在长安生活很是艰难,于是便回到了母家所在的河东郡。两人家中当时也算殷实的很,就将两个孩子送去了书院。

书院中的士子从十几岁到四十多岁不等,可无论是多大年纪的都不大愿意招惹两个动不动就哭鼻子的九岁稚童。只有柳阡夜不一样,久而久之,他们三个就成了很小的玩伴。

阡夜常常会找时间给郡城破庙中的乞丐们准备吃食,后来这就成为了三个小玩伴每日必备的功课。他们年纪尚幼,也是爱听那些来自各地的乞丐们讨论那些奇闻异事,久而久之,跟他们越来越熟络。

后来,破庙里不知何时起就多了个衣衫破烂的白胡子老头。每每三个孩子为乞丐们施舍食物,他都冷哼一句:“不食嗟来之食!”就宁可饿着。

三个小家伙本以为是自己准备的吃食不合老人家胃口。后来还专门为他准备了香喷喷的肉包子,一闻就流口水的烧鸡,可惜等来的都还是那么顽固倔强的一句话。

“吾不食嗟来之食!”

直到后来,柳阡夜在读古礼书籍的时候,才知道嗟来之食是什么意思。于是某一日,他恭恭敬敬的,用盘子托着,用双手恭恭敬敬的将吃食承给老乞丐,嘴上还说着:“请老人家用食!”

结果这一次,老乞丐居然喜笑颜开,一把抢走了烧鸡,还笑哈哈的又疯又跑:“孺子可教,嘿嘿嘿,渊儿战死了,唔哈哈哈哈,崇明去哪里了?哎呀呀,孺子可教呀,都死啦,都死啦……”

柳阡夜也不害怕,只是越发可怜他,他看的出来这个老乞丐同别的乞丐不一样,虽然衣衫破烂,但眉宇之间流露出的那种神情,竟是同他书院的教习们一般无二,甚至神态之中的威严更胜一筹。

就这样的,时间久了,老乞丐跟三个孩子常常一起玩闹,虽然他也会经常说一些疯疯癫癫的话。但三个孩子看的书中有什么不懂的,居然一念出来,老乞丐都能讲解给他们听,而且比之书院的先生所讲更为通俗易懂,

逐渐的,城东破寺庙反倒成了三个孩子的“河东书院”,至于真正的书院反倒成了他们的客栈,每每还在书院厨房里偷拿鲜美的吃食给时疯时不疯的老乞丐。

就这样,过了大概半年多的时间,柳阡夜又一次科考进士,结果满怀希望的他再次铩羽而归。

那一年,年仅十四岁的柳阡夜写的策论便已经针砭时弊,提出要强大皇朝,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弱武兴文,削减武将门阀和官员的私军数量。

柳阡夜的那些策论不可谓不精彩,不可谓不精辟。然而当年孔先生从内阁辞官之后,武将世家早已将内阁十席尽数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尚书省主持的科举,真正的进士选拔决定权也一直在内阁成员手中。

当看到一个十四岁的河东士子如此鞭辟入里的兴国之策。鼠目寸光的武将世家集团看到的仅仅是自己的利益将会受到冲击,而非对皇朝长治久安的深远影响,于是果断让其“名落孙山”。

然而少年柳阡夜并不知道这些,他一直以为自己才学不够,反而越发刻苦,对于诸子百家的知识,尽数去涉猎钻研。

直到有一日,他暗暗为古书中的一句话所赞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学派的思想,但他深深为这一句话折服。他开始努力的去寻找关于这一学派的书籍,可他遍寻书院,却不曾想到一本介绍关于“儒”这门学派的书籍。仿佛这门学派在盛唐皇朝被生生湮灭掉了一样。

想起了老乞丐虽然疯疯癫癫,似乎却是很博学的样子。于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对着老乞丐吟诵起这句话!

结果他却没想到,平日里人畜无害的老乞丐竟是如同真的疯了一般,两只瘦弱的手竟如同苍鹰之爪版狠狠地扣住了他的肩膀。

甚至就连他的声音也不复往日的温和,而是仿佛带着深仇大恨般,瞪着泛着血丝的眸子,嘶哑着问道:“你怎么知道这句话,你是什么人?”

可不待柳阡夜回答,老人就迅速收回了双手,抱住了自己的头。一边用力撕扯着自己灰白的头发,一边又痛苦的喊叫着:“啊!我是谁!”

“我是谁!”

“我怎么什么都想不起来!”

“我是谁啊!啊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