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多尔衮的癫狂

晚明霸业 渤海郡公 1493 字 11个月前

这位孙大人投降之后,节操根本不想要了,直接与家里奴仆一起剃头留辫子,并且换上满装,一心一意帮着马青主子收揽人心。

满清朝廷便直接让他做了礼部侍郎。

为了不让“陛下”从中国,而让中国从“陛下”。就要明确服冠礼仪。

直观来说,扩大剃发队伍。

多尔衮在入京之初就要求军民人等剃发,但因为抵触之声实在太大,为了缓解人心,多尔衮才废除了第一次“剃发令”。因此许多汉官虽然当着清廷的官,却仍旧穿着大明的冠服,甚至连印信都还是大明的。

然而现在多尔衮已经不打算再玩温情脉脉的怀柔政策了。要想甄别出反满的汉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剃发。

或许有人会说。剃了头发该反满的一样反满。可是在这个尚有操守的年代,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毁,剃发就是剔去了为人的立身之本。连立身之本都不存在了,还反满干嘛?就这么作为一具行尸走肉过活呗!

所以当多尔衮的剃发令一出,“头可断,发不可剃”的呼声自然就响了起来。

“那孙之獬为何会想到再上‘剃头疏’?”汉官们纷纷交头接耳。

“还不是那日上朝,孙之獬剃发满服。汉官班里把他推出去了。他去满班,满班也不容他,站在中间好生尴尬,想来就是因此而种了心结。”有人低声丧气道:“他这气倒是消了,可我们这头发又如何是好?”

“若不画一,终属贰心!”多尔衮杀气腾腾地看着尚未剃发的汉官,又道:“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

这正是雪上加霜,成了压垮北方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固然有人丧失操守剃发归顺,但更多的人还是想到了逃亡。这种逃亡从开始的小规模逃跑,渐渐演变成了大群百姓聚集南下,形同起义。

“保发南逃”的呼声顿时响彻华北,往往路

过一村就多了一村的人,路过一县就又有一县人加入。。

“子民发肤不保,性命难继,朕有何颜面以君父自居。”从骨子里,徐梁依然是那个扛着95式巡街的泉城警员。在得知多尔衮竟然做出如此丧尽天良的事情,明明知道他这是自掘坟墓,自毁长城,但是心里却依然没有任何的欣喜,反而感觉到无比的心痛。

从徐梁内心来说,他其实是非常想以最快的速度收复失地,驱除鞑虏,完成这个旷古绝伦的伟业的。

然而身为大明帝国的掌舵者,身为大明帝国自建国将近三百年来,第一个以异姓登上皇位的皇帝,他比谁都清楚,现在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