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章安南使者

大明开荒团 燕市酒徒 2295 字 9个月前

黎皇使者董先是在南定城外,见到李胜智的。

董先是这一任黎皇黎维新,亲笔点中的状元。

董先有一身才学。常言说:学会文武艺,货卖与国家。他想一展才华,可他发现,这黎皇的朝堂和安南天下一样,也分成了几派,就算权臣郑家,也是分成三股不同势力的。自己必须择一而从,却唯独不能选择黎皇。

站在郑家父子三人哪个阵营,都有一定风险。不站队当然没有政治风险,可也没有了上进机会。他思虑再三,最终还是选择了年轻有为的郑椿。

这一次郑松让他出使,倒不是和他有什么仇怨,让他送死。实在是董先能言善辨,擅于察言观色,郑松用的是董先的才,而不是董先属于哪一派。

董先满腹豪情,乘着高举白旗的小船,出了东京港。

可能有人奇怪,怎么举着白旗还满腹豪情呢?

自古艰难唯一死,董先觉得,他要为国挣命。为国而死,重于泰山,死又算得了什么?读书人最崇信的,就是死得其所。今天有机会,为黎朝效死力,就算被贼人杀了,也是为国尽忠,没枉活一世。

所以董先对于让他出使,没有丝毫怨言,觉得正是名留青史的机会。

别说,港口外的海盗真没开炮,击沉这条出港的小船,董先侥幸躲过一劫。不过刚靠近一艘战舰,他们一船人就被抓了起来,一帮海盗喜笑颜开,点数着:“一、二、三。。。。。。十三个,又是65两银子!”

旁边一个海盗反驳:“错了,这12个是军人,值10两。只有这一个是废物。”说着,一脚把董先踹到船舱口,把这12个人驱赶下船舱。

董先拼命挣扎,喊着:“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我是使者。你们不能这样对待我!”

旁边一个海盗嬉笑着:“我们不是国,我们是海盗。说什么两国交兵?不看你还年轻,值几两银子,早杀了你了,滚下去!”又是一脚,董先就滚落船舱。

董先这些人,一路被押到了昏暗的底舱。董先只觉得难闻的气味儿扑面而来,中人欲呕,几乎呛他一个筋斗。

他拼命秉住呼吸,用手掩住口鼻,不片刻,就憋得受不了,松开手,张大嘴,使劲喘息着,倒好像他特别喜欢这味道似的。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过了一会儿,董先总算适应了这味道,开始查看环境。

这底舱宽有五六步,长有三十多步,此时密密麻麻挤了有二三百人,或躺或坐。董先陷入这样窘境,不由得长吁短叹起来。这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

说不清。自己满以为可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使者,像中原诸葛亮那样舌战群儒,当然面对一帮不识几个字的大头兵,他就更有心理优势了。

自己原本打算先谴责这些海盗一番,让这些海盗自惭形愧。然后再威逼利诱,能让海盗幡然醒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最好。

就算不能醒悟,也要海盗哑口无言,恭送自己。自己探得军情,再回报郑主。也是奇功一件。

哪曾想这些天杀的海盗,不由分说,直接把他等同百姓,塞进了船舱,竟是这般落魄光景。董先不由得长吁短叹起来。

旁边一人坐靠在舱壁上,这时被吵醒了,对董先道:“认命吧,这些海盗不错了,咱们村不反抗,人家几乎就没杀人。这些年郑主阮主互相攻伐,对百姓奸淫掳掠,坏事做绝,远不如这些海盗呢。”

董先见这人把郑主说得这样不堪,也觉得脸上发热,颜面无光。不过他知道,安南几个小王朝打仗时候,真的不在乎百姓生死,这也让他无话可说。

他见这人说话斯文,就问道:“听您说话,好像读书人啊,怎么也被抓了?”

那人道:“就在乡下教几个孩子读书,混口饭吃。这天下兵荒马乱的,有这一天也是早晚的事。不过我以为将来会落在别的王朝手中,没想到是落入海盗手中。诶,看你也是读书人,乐天知命吧,这人呐,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董先自思已经反复说明自己的使者身份,都没人理。看来这些人根本没打算和黎朝和谈。自己还以为能做个名留青史的使节呢,看来是打错了主意。

现在也没了办法,自己就算撞头死了,也是枉自送命,没人在意自己。只得坐了下去。

也不知道多久,那船又晃动起来,董先想:安南山河破碎,自己身世浮沉,也只能苟全性命于乱世了。只不知道未来,迎接自己的到底是什么,要把他们载向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