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们商量两日,不得其法。其实君臣都知道有一个法子可以救急,可是都心照不宣。
不过不能说也得说,终于有人提出,为今之计,朝廷既然没有办法筹集足够救灾的钱粮,那就只有去求李易,优先移走广东和福建的灾民。
不过让朝廷放下脸面,去求李易,这也实在是太难为情。不过话一挑明,大家倒是放开了言论,跳过了找李易合适不合适这一话题,直接研究派谁去找李易谈这个事。
许多朝臣在年初京师大战中,都得罪了李易。只有刑部尚书兼都御史李鋕一直反对。那就让李鋕去吧。
李鋕也不愿意丢这个脸面,不过再三推脱不
过,也只得勉为其难。万历帝嘱托李鋕便宜行事,李易如果提出一些要求,只要不过分,就答应了事。
李鋕当然追问底线。
朝臣就有人提出:大明现在最没意义的就是水师,李易的庞大水师舰队南来北往,完全把扼守要路的福建水师当做无物,福建水师也退避三舍,哪敢直撄其锋。这样水师不要也罢,不如禁海禁个彻底,干脆和李易做个交易,李易只要答应解决福建和广东燃眉之急,就把福建水师卖给李易。福建军港也有大批存留的海船,一起作价1000万两,卖给李易算了。大明有了这1000万两,就可以喘口气了。
马上有人质疑:李易水师几十万人马,战舰强大,怎么会看上福建水师那堆破烂儿?
那怎么办?
有人提出不如干脆把1万水师官兵一起送给李易,这也算是废物利用,大明还少开销一笔军费。这福建水师,是人都看得出来,和李易的几十万海军
比,那是屁用不顶。
接着又有人质疑:李易又不缺人,这还是不值钱。不如干脆把福建港口一起打包,上海都给了李易,又不差这么个鸡肋港口。
最终拍板了这个底线,救灾如救火,李鋕就受命星夜启程,沿运河赶往上海。
李鋕年少时爱游初阳山,因见此山石质坚硬、严正分明,色黑如墨,颇有大宋“青天”黑包公之面貌。且每日初阳东升,首照此山,通体磊落,于是立志以此山为楷模,自号“旭山”。
后来李鋕虽身居高位,但为人光明磊落,为官正气凛然。作为刑部之首席官员,公正廉明,不畏强权,薛通出主意贪墨李易财产,李鋕当时就坚决不同意,称于法不合。奈何当时大明君臣财迷心窍,哪管什么法不法,终于落个鸡飞蛋打,惨淡收场。
李易倒是很佩服这铁骨铮铮的李家长者。这一日听说李鋕来访,连忙出迎,执礼甚恭。
李鋕也很佩服这青年。
他是一直看着李易成长的。李易把走西口的灾民聚合成开荒团,虽然于礼不合,可是口外之地,大明早就放弃管理了,倒也不能说李易有不臣之心。
而且李易一直为大明救灾尽力,虽然也赚了钱,却是光明正大。倒是大明亏欠了李易,利欲熏心,结果反目成仇。不过李易最终也不为已甚,还是让大明渡过了这一劫数。
如今见李易一样对自己执晚辈礼,李鋕很是赞叹,只是不知道,李易能否答应大明的要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