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王猛建言沈劲守洛

前秦猛士 堪丈几寸心 2228 字 9个月前

王猛道:“臣遵旨。”

王猛不禁觉得有些奇怪,怎么今天他说的两个建议苻坚都不予采纳,第一个是因为事涉皇亲,苻坚不同意,还情有可原。而第二个乃是国家大计,为何苻坚仍然不从呢?

王猛绝不相信苻坚没有看到他所说的那一层,苻坚之所以这么做,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但是王猛作为臣子,有些事终究还是不能做得越职,现在既然苻坚不同意,他也不好强求。

王猛现在只希望他没有不幸言中,只希望燕国在攻下洛阳之后,能够知足而退。

但是他不禁在心里便否定了这个想法,要想一个野心勃勃的当政者在取得大胜之后有所收敛,这可能吗?答案当然是不,因为就算是王猛处在慕容恪的位置上,也会趁胜掠地关中。

现在的燕国气势正盛,在再一次夺回许昌,并占领汝南、陈郡之后,慕容恪已经再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因为现在还能够支援洛阳的军事要地几乎

都掌握在了燕国的手里,现在河南境内不过还只剩些坞堡而已。

相比于燕军,这些坞堡守军的战斗力简直就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不过慕容恪还不着急向这些坞堡进攻。

因为这些坞堡虽然没什么战斗力,但是其中避难百姓甚多,慕容恪希望能够招降他们,让他们成为燕国的子民,慕容恪毕竟不能使得整个河南处处都荒芜人烟,若是争个无人之地,那他辛辛苦苦争夺中原又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慕容恪向各处坞堡派出使者,向他们许以官职,并开出厚待士民的条件。在使者派出去之后,一时间各坞堡归顺不断。到了最后几乎不论远近诸坞尽皆归附燕国。

到了这个时候,慕容恪觉得大举进攻洛阳的时机已经接近成熟,于是派遣司马悦希进军盟津,豫州刺史孙兴进军成皋,时刻准备着进攻洛阳。

而现在的洛阳守将已不再是陈祐,而是扬武将军沈劲。

这沈劲之父沈充,本是出自吴兴沈氏豪族,少有威名,后为当朝重臣王敦所看重,举为参军,后

来王敦谋反,沈充也一同起兵,不过最终都被晋军击败。沈充兵败后被旧部斩下,传首建康。

正因为如此,沈劲也被烙上了犯官之子的印记,即使才学突出,一心想要建功立业,以雪旧耻。但就是已经年过三十,仍然受到朝廷的禁锢,不准出仕为官,使得他报国无门。

而在沈劲几乎不抱希望的时候,吴兴太守王胡之上疏举荐沈劲才行过人,请求朝廷解其禁锢,许以在他府中做个参谋,当时朝廷正是用人之时,而且王敦之事已经过去了二十余年,与沈劲何干,便同意了王胡之的请求。

然而好景不长,王胡之因病卸职,沈劲出仕之事也就拖了下去。但是由于已经解除了沈劲不能为官的禁锢,现在沈劲建功立业,一雪前耻的斗志又重新燃起,只要有希望,他就会抓住不放。

于是在几年后,燕军进逼洛阳,而守卫洛阳的陈祐手中不过才两千之众,眼看洛阳便有不守之危。沈劲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便上书朝廷,请求前往协助陈祐防守洛阳。

朝廷正要借此劝励世人,于是便令沈劲为冠军将军陈祐长史,让他自行招募壮士,前往洛阳。

沈劲得到朝廷诏书,当即到处号召青年壮士,说以保国安民,建功立业之语,最终募得千余人前往洛阳。

到了洛阳之后,沈劲倒还真是让人刮目相看,面对燕军的大队兵马,他非但未曾溃败,反而屡次以少击众,还获得大胜。在吕护率兵进攻洛阳之时,若不是沈劲屡出奇计,恐怕洛阳早已经落入燕国之手了。

而就在不久之前,燕国大举进军河南,不少地方的相继落入燕国之手,而洛阳城现在即将面临的情况便是粮尽援绝,陈祐也已经看出来洛阳城早晚都是守不住的。

于是陈祐做了一个决定,他要放弃洛阳,保住性命。而这时洛阳城还没有得到许昌已经被攻陷的消息,陈祐便以救援许昌之名,带着洛阳城里的士众向东而去。

陈祐在临走之时,令沈劲领兵把守洛阳,然而留给他的却只有五百兵众。

沈劲既然能屡次以少胜多,又如何能看不出陈祐打的是什么算盘,只是他现在已经没必要再计较那么多了,只要能够达到他自己的目的,那就足够了

在陈祐走后,沈劲面露笑容,自语道:“我此行志在以命报效国家,如今算是得志了!”